一个艺术家终其一生寻找一种创作的完美精确语言,
无相系列中气泡的表现,成为一种迷人的生命象征,
生命中的无常,竟能够如此地贴切诉说,
完完全全诠释了佛教中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清澈透明的琉璃材质来诠释佛教中的哲学概念,
杨惠姗在无相系列,找到了她自己的语言,
她准确地用琉璃本质特色,
道尽东方宗教哲学的精髓。
很多人觉得,佛学很深奥,很艰深,可是如果用最简单的说法,所谓的佛学,所谓的佛,最简单的定义是觉悟,任何人觉悟了,就是佛。
回头看一下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一路走下去,每个人被各式各样的东西推着走,久而久之你就觉得理所当然,觉得麻木,然后你开始觉得过日子很累,你会觉得很辛苦,你觉得不快乐。当这个感觉一生起的时候,基本上,你就开始觉得,为什么?为什么生命这么由不得我?
佛教里面不停地说,一切本苦。生、老、病、死,甚至回头检视一下我们自己心里面的状态,贪、嗔、痴、慢、疑,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哪一件我们跑得掉?所有的不安,大概就从这些因素里浮现。
《金刚经》为生命提供了一个很简单的答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它反复强调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从“我”那个“相”里面放开,也就是说,不可以有“我”,有“他”之分。只要想到我,就不是我,就不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谓的如来法,就是无实亦无虚,不是实的,不是虚的,永远不要落在任何“相”里。
最初,杨惠姗临摹一个佛像,从“身如琉璃,内外明彻”的概念,反复地去做传统佛像的法相的造型,但是那个相就落实了,如果从《金刚经》或《心经》的角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传统的佛像的造像,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杨惠姗在试验的过程,突然发现,把那个具体的佛像,再一次的溶解以后,就会出现一实一虚的影像。像是存在,又像是不存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无所不在的气泡,是提醒,是观想,告诉自己说,不要执着于现在。
于是,那个透明的,像是真实又像是虚幻的空间,根本上是一个观想体,或者说,是一个人生的投影,生命的检视。
就像中国的盆栽艺术一样,几百年的一颗大树,可以缩小到如斯精妙的地步。
在里面,我分明观照到自己,找到一个自己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