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华夏
  • 商家入驻 登录 注册
  • 首页 >> >>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隐藏主贴

    箍桶、白铁皮、篾匠、布鞋…这些老行当在很多年前,可能是你我身边最普通不过的一些行当,但是随着时光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这些老行当老手艺,也渐渐的快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文/爱然影像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箍桶、白铁皮、篾匠、布鞋…这些老行当在很多年前,可能是你我身边最普通不过的一些行当,但是随着时光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这些老行当老手艺,也渐渐的快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些快消失的老行当,大部分都处在城市和乡村的角落里,还在坚守这些老行当的手艺人,他们即是为了生活但更多的是为了他们自己的一些坚持。


    白铁皮夏依海,南京下关,鲜鱼巷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夏大爷快90岁了,从事白铁皮制作已经70多年,仍在坚持做打铁皮的手艺。他每天都要一早从家里坐一趟公交车到他这个白铁皮的小店里。家里人都反对他继续做这个,但他说:这是我做了一辈子的手艺,我丢不开,不做这个我觉得活着就没有意思了,做到100岁都要做下去。但随着拆迁,夏大爷的打铁皮生涯宣告终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夏大爷的手艺非常精湛,周围的邻居们还在不断地把家里的水壶和铝锅拿来让夏大爷修理。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虎同学说要学习下怎么打白铁皮,夏大爷就认真地给他讲解,还感叹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学了。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聊了会后,夏大爷就开始做手艺活,完全沉浸其中,都忘记了我们的存在,不到半天功夫就做好了一只白铁皮桶。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临行前,夏大爷开心地对我们说:欢迎年轻人来跟他学做白铁皮的手艺,只要他还能走得动,他都会一直在这个小店里打铁皮。


    木箍桶杨魁生父子,南京下关,绣球公园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杨魁生和他儿子杨兵的木箍桶店在南京下关绣球公园的后门,当时我们在逛完绣球公园后,准备离开,发现了这个木箍桶店,聊天后得知杨师傅的这个店在南京城内是很有名的,有很多报纸采访报道过他们,但杨师傅说他们木桶卖得还是不好,大家都觉得太贵了,但做一个木桶从原材料到手工制作是没法卖得像那些塑料制品那样价格的,他们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反正只要还有顾客,他们就会一直做下去。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公园门口人声鼎沸,但杨师傅却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木工活。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杨师傅的儿子杨兵给我们展示他家的木盆,介绍木盆的制作过程。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有顾客来买桶,但又嫌太贵,杨师傅拿起木桶给顾客讲解为啥他的桶价格比塑料的高,因为他的木桶都是选用上好的杉木制成,全部手工制作,可以用一辈子,保修一辈子。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木桶的纹理可以看见杉木的年轮,这和箍木桶这个老行当的历史有着很好的契合,一年一年,积淀了老艺人无数的心血和箍桶匠背后无数的或喜或悲的故事。



    竹蒸笼刘林夫妇,南京下关,鲜鱼巷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在南京下关鲜鱼巷一个破旧的小院里,有一对做竹蒸笼的老夫妻,老汉叫刘林,是南京做竹蒸笼的世家,家族做蒸笼已经有80多年历史,刘家做的蒸笼名为“刘老汉蒸笼”,是南京的老字号。在以前生意鼎盛时,不光是南京,附近扬州、镇江、甚至上海的客户都慕名而来。但因为拆迁,老房子被推倒后,租金随着新楼拔地而起,而刘林做的竹蒸笼却不能坐地起价,而且儿子也不愿意传承衣钵,在高房租的压力下,最终也只能忍痛割爱解散了竹蒸笼作坊。他们夫妻俩费尽心思才找到这个小院,夫唱妇随,小心的维持这蒸笼家庭作坊。在采访半年后,小院子也被拆迁了。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虽然小院里环境恶劣,但刘林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他说能有这样一个小院做蒸笼,他已经很满意了。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老夫妻俩在做竹蒸笼时都非常投入认真,相对无言却配合默契。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大娘坐在满屋的竹蒸笼间,低头认真地做蒸笼,阳光从外面照射进来,画面宁静安详却又让人心生敬佩。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采访时这个小院子周围已经被拆得差不多了,他们夫妻俩也知道这个蒸笼店也维持不了多久,刘林说:实在找不到地方做,就把“根据地”安在家里,能做多少是多少,能坚持多久是多久,尽量给客户们多一点的缓冲期。



    篾匠刘天龙,南京下关,中山北路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竹编艺人刘天龙的竹制品店中山北路的一个路边,在南京,曾经像他这样的竹编艺人成百上千,但近年纷纷改行,刘天龙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几年。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刘师傅每天劈篾就要很长时间,越精细的竹制品,蔑就要劈得越细,有时为了做一个东西,可能就要劈几天的篾。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刘师傅的手上到处都是劈篾时留下的伤痕。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劈好篾后,就开始编竹篮,散开的篾片像花一样绽放开来。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店里来的客人大部分都是附近的老人,她们对这些竹制品还有很深的感情,小朋友们跟着爷爷奶奶来到店里,看到这些竹制品,也非常的好奇。



    布鞋梅位炳,南京高淳老街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南京高淳老街,是一条有900多年历史的街道,素有“金陵第一街”之称。梅家布鞋就位于老街里,梅家鞋铺的“掌门人”梅位炳已经84岁高龄,70年如一日一针一线做布鞋,老人和他的梅家布鞋店成为了老街最美的风景。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梅家鞋铺里的各色布鞋,做工精美,款式多样,到老街上来游玩的人都喜欢来瞅一瞅,看一看,顺便买一双。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做布鞋需要一针一线来回穿梭,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费时也费力,一针一线的手工之美需要耐心细细品。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老人说:看着这些鞋,我很快乐,我一辈子只做布鞋这一件事情。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梅位炳拿着他刚做好的虎头鞋,像托着一个珍宝一样。



    车木郑师傅,南京老城南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在老城南做车木的郑师傅在这边做车木已经20多年,每天做完一天的工作就和街坊领居一起闲聊,在南京老城南的改造中,师傅的作坊被拆迁了,这种几十年形成的邻里关系也不存在了。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木屑飞舞的车木现场,满屋里都是粉尘。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郑师傅在这边已经生活了20多年,和周围的邻居都非常熟悉,不工作时就和邻居们一起在店前拉拉家常。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店门前悬挂的都是郑师傅车的各式桌椅腿和各种工具。


    这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这个做月饼的模具,纹理花色都非常精美,但郑师傅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来买这样的东西,大家都不会自己在家做月饼,这样的模具也很难卖出去。


    这个老行当系列是我们4年前在南京的老城南、下关和周边一些不知名的角落里寻访到的。现在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早已经被拆迁,从事这些老行当的手艺人也不知去向。



    ········   The end   ········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6条评论

    精灵 发表于 2016-03-22 15:52 1 楼

    好感动!

    | 回复

    二天 发表于 2016-03-22 15:54 2 楼

    想这这些好手艺将要失传,真的感到很痛心!

    | 回复

    peggy 发表于 2016-03-22 15:55 3 楼

    好古老的车床!

    | 回复

    梵高的忧伤 发表于 2016-03-22 15:56 4 楼

    回复@peggy :其实这种车床很好用

    | 回复

    千与千寻 发表于 2016-03-22 15:58 5 楼

    那个木箍桶是门不好学的手艺!

    | 回复

    晓晓 发表于 2016-03-23 09:20 6 楼

    做好这一辈子就足矣

    | 回复

    精彩活动
    推荐主题
    涨知识| 中国丝绸,起源于何?
    据说,看完这场充满仪式感的婚礼,没有
    “我有一个超酷的设计,然后呢?” “
    揖美手作沙龙 | 一针一线,开启美好新
    五玄土 ||书签· 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暗
    同玩同乐,增进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创意店
    来自6500年前的神兽,启幕第二届观澜湖
    手作良品,美好生活
    谁说花布就是东北大棉袄?这些花布耀眼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女朋友,叫揖
    所有圈子
    玻璃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雅集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金工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纸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手工大本营 个更新
    木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皮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布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陶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小手工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