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他看到妻子在田间劳作汗流浃背时,闷热的文胸令妻子十分难受,于是决定为妻子打制一件精致的“银饰文胸”。
控拜苗寨是贵州省苗族地区唯一的银匠村,村里的银匠最多时有275人。可是现在,村里只有一个留守的银匠了。1975年出生的龙太阳,是控拜银匠村唯一一个留守村寨的苗族银匠,他坚守在村里打银饰、种田地、照顾妻儿老小,创出一条致富路。他说想让外出的银匠看到,在家里种田地,赡养老人,打银饰,也能致富,也能过上好日子。
控拜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村里有大约1292人,从事银饰制作的银匠最多时达到275人,平均每户人家至少有1人是银匠。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银匠们纷纷离家外出打工,控拜村的银饰制作一度萧条沉寂下去。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在家庭作坊内手工操作完成。为了控拜的银饰健康发展,龙太阳组织成立了控拜银匠协会,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商标——“控拜银饰”。他打出的银饰工艺成色好、錾工精细、设计新颖独到、做工十分考究,深受游客喜爱。
制作银饰银匠先要将凝固的热银锤打紧实,再捶打成四方形长条,最后将银条捶打成直径3毫米的圆柱状细条。过去苗族常年迁徙,常把所有的财富随身戴在身上,人走则家随。另外,苗族人认为,银饰避邪、去毒,还能防止瘟疫。
银匠在錾刻图案时并没有任何范本,工艺的精细靠的就是心中有图,手中有数。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通,力道不够又不能将纹理的层次感突显,这是检验一个银匠师傅技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这块錾刻砧板是龙太阳的祖爷爷留下来的,已经有两百多年了。
龙太阳在锤打银条。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全部都是纯手工做的,它有独到的纹路和韧性,复杂、灵活的图案用机械是做不出来的,手工做出的灵动,机器无法比拟。在龙太阳的眼里,每件作品,都是生活的印记,要细细打磨生活的美好。
将捶打好的细银条用矬子做好尖头,再用拉丝眼板拉丝。拉丝眼板一般分52个直径不同的眼孔,若一根银条经过52次拉丝,那么其直径与人的一根发丝差不多。
将拉好的细银丝放置在一起,用木质滚条将银丝线搓在一起。这种工艺让搓好的银丝具有独特的纹路和韧性。
龙太阳在掐丝。将搓好的银丝掐出不同的图案,嵌进事先做好的银丝框内。这个过程相当精细,银匠不需模具,全凭心中想象,一气呵成。
将事先手工打磨好的银丝摆放在需要镶嵌的位置,然后用焊枪整体加温。该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温度高则熔断银丝,温度低则镶嵌不牢固。
龙太阳说,这样焊接的制品没有很明显的焊点,银饰浑然天成。看似普普通通的银片、银条,在他的手里却活灵活现地演绎出一个个被赋予“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每个制作细节和过程都透着一股精致。
曾有外国游客出价2万元想购买这只展翅高飞的“银鹰”,但被龙太阳婉拒。这只“银鹰”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虽然成本不到5千元,却能卖到2万元以上,足见这件作品的做工和创意。
他制作的“银饰文胸”,其制作灵感来源于他对妻子的爱。每当他看到妻子在田间劳作汗流浃背时,闷热的文胸令妻子十分难受,于是决定为妻子打制一件精致的“银饰文胸”。经过长达33天的努力,他用如头发丝细的银丝精心打制而成。
在龙太阳的作品“蝶恋花”上,可以看到蝴蝶的文样。苗族人相信,“蝴蝶妈妈”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因为苗族没有文字,他们只能将记忆倾注在白色的银饰中。
控拜村的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目前控拜村的尴尬局面是,银匠纷纷外出打工只留下了老小妇孺,加上年青人对这种文化理解的不深刻,这种锻造技艺文化的发展已经面临着没有传承人的困境。
遗憾的是,尽管如此,龙太阳以身说法召回的银匠却是寥寥无几,不过村里通往县城的泥巴公路正在改建成6.5米宽的水泥路,不知这条大路是否能成为游走银匠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