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事物,
也大有可为。
···
小事大做
Small is Big
乍看之下,
他的陶瓷跟别人的似乎没任何不同。
但当镜头拉近,
你就会惊异这些指尖上的艺术品。
它们中最小的不足1cm,
大多都在2.54cm左右,
因为这是Jon Almeda经过上千次试验,
研究出的“黄金尺寸”。
生于美国华盛顿的Jon Almeda,
从小便对中国文化
产生了亲切的好感与浓重的好奇。
“爷爷是华人,
从小便给我讲中国文化和神话故事,
让我脑袋里充满了对中国的神秘想象。”
不仅如此,
从6岁爷爷讲到陶瓷那一刻,
他就对中国这门古老的陶瓷手艺,
产生了“难以置信”的兴趣。
“当我第一次在博物馆看到真实的瓷器,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它们看起来那么温润,那么美。”
对瓷器一见钟情的他,
从此在陶瓷里丢了魂,
周末同学喊他一起玩耍,
他则找借口万般推辞。
因为此时他正在社区图书馆里,研究陶瓷的制作过程···
这种对陶瓷的狂热,
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减退,
反而令他越发痴迷,
大学选专业时,
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冷门”的陶瓷专业。
“当我告诉父母我选了陶瓷专业时,
他们惊讶的表情让我难以忘怀,
他们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专业,
缓了一阵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Jon,你确定你没疯?’”
但最终他们还是支持了儿子的选择,
而这也让他的大学四年如鱼得水,
毕业后他奉行“越大越好”的原则,
开始了制作巨型陶的尝试。
几年积淀下来,
他在行业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他本人却越来越迷惘:
陶器越大是不是越好呢?
如何在大和精致之间保持完美的平衡?
这些问题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直到他读到
《Creating Ceramic Miniatures》这本书,
里面的四个字让他醍醐灌顶:
小事大做。
深受启发的Jon,
毅然放弃了蒸蒸日上的巨型陶事业,
转而一头钻进了袖珍陶瓷的世界。
从那之后,
他再也没参加过巨型陶展览,
花光了前面几年的积蓄,
请人制作了专门的袖珍用具。
一个人跑到夏威夷,
从头开始,
做起了袖珍陶瓷的尝试。
安静的夜里,一个人专注地摸索。
“当你静下心来,
周围的任何事物似乎都愿意帮你,
大海、树木、甚至植物的纹理,
成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
他把这些灵感以极端的细致和耐心,一笔笔勾勒于精微的瓶身。
生活中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物,
给了他极大的冲击,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火柴头,
也能成为他创作的原型。
“我是个有点极端的人,
对于袖珍陶瓷来说,
不论是拉坯过程的极端细致,
还是烧制过程要求的精确控制,
刚好符合我极端的性格。”
但是这种极端,
意味着他要以超过别人十倍的时间
经历千百次的烧制失败,
才能达到他心中的一次完美。
如今,Jon已经34岁,但他从事袖珍陶瓷创作才仅仅7年,就已然成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甚至入行比他早几十年的前辈,都专程跑来找他取经。
“从过去创制巨型陶到现在的袖珍陶瓷,我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游离,但最终我明白了两件事:花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感到由衷地愉快;越小的东西,越需要你极端地专注,忘情地投入。”
“就像中国的古语所说:
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想这里面蕴含着相通的道理,
再小的事情,
也有无限的价值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