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春友、谭雪娇:室内装潢设计师,自然家创始人,亲自参与设计、制作每一件作品。
我们总是感叹时间走得太快,却不知匠人最珍贵记忆之一就是忘记时间。
爱马仕有170年的手作传承,百达翡丽训练一名制表师需要10年……我们一边惊叹,一边却对现实中15秒的红灯不耐烦,如果把这“不耐烦”乘积一下,可能更难理解有些人愿意花10年只做一件事。
不让这门手艺消失
竹丝瓷胎,起源于中国清代中叶,又叫瓷胎竹编。内胎使用景德镇名瓷,外部用手工编织的竹丝包裹,细密交错,因其技艺精妙曾作为贡品,专供皇家贵族使用,但却在历史的更迭发展里,几近失传。直到上世纪 50 年代才被发掘出来恢复生产。
因为爱竹,在广州的谭雪娇深入竹子产地四川腹地多次。2015年,她决心要把四川地区独有的手工艺——竹丝瓷胎继承下来,不想让这门传统手工艺消失。制作竹丝瓷胎对竹子的选材极为严格,处理也需要经过非常复杂的工序,其编织过程也比一般竹器复杂很多。
材料得选节长66厘米以上,没有划痕、花斑的两年青壮慈竹为佳。趁竹子水分充足时刮去表面青色的胶质层。再将晒干后的竹子分成篾片。顺着篾片,用自制的排针按在篾片上,一抽即分出竹丝。分好的竹丝,粗细完全一致,根根分明,细如发丝,令人叹为观止。
易春友
瓷胎竹编的难点在于,竹丝细软得几乎没有骨力,要想让它顺势依胎而上,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不仅在施力的尺度上需要拿捏得当,编织时也一定要心无旁骛,否则很容易行差步错。
这些专注人们能日常使用的瓷胎竹编,没有炫技的图案,也没有花俏的颜色,只想让人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真切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一切从鸡笼开始
与竹结缘,是在2006年9月。易春友和谭雪娇成立了自然家工作室,希望为竹子找到新的故事与格调。之后的故事,得从一个鸡笼说起。没错,鸡笼!
易春友和谭雪娇为了制作竹灯的原型,带着设计图去到广东电白县附近的小镇找到一家卖竹器的小店,这家店的主营业务就是鸡笼。店主常年做惯粗糙的竹器,试做出来的器物跟两人设计的图纸和预想中的产品大相径庭,这让他们十分失望,只好在镇上待着,陪店主一起打磨竹子。
十多天过去,他们完成了 7 件半成品的竹灯,虽然依然离想象的产品相去甚远,但竹灯照射出的斑驳光影却给了易春友和谭雪娇许多灵感:原来,竹子真的能营造出深海般的景色。
▲易春友和谭雪娇在“鸡笼”小店时期制作的原型灯之一——“空”。当关掉白炽灯的一刹那,所有的感动都涌现出来。他们不曾想到,在未来的10年时间里,他们的生活都被编进了竹灯、花器里。
▲“同心”系列之吊灯。竹丝的穿织,似泛起圈圈涟漪,柔和的光线在空间里投射出静谧的影子,层次丰富,让空间更有趣。
▲“同心”系列之落地灯。简洁的竹丝有着建筑一般的气势,显得格外有力量,双层圆柱设计造型简约大方。
在亲手体验的过程中才知道,看上去很简单的事,实际上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例如弯曲竹片。只有非常熟练的匠人才能掌握弯曲的力度,熟悉每一种竹片的韧性,既不破坏竹子的内部构造,又能做出耐用美观的产品。
▲就如这盏“鼓”灯,每一条竹丝弯曲的弧度都要一致才能有这样的效果。
▲打孔也是一个技术活。有时要在一只竹圈上往往要打数十个上百个孔,而打错一个就意味着材料报废。
▲灯影斑驳透出竹叶的形态,仿佛在微雨的夜晚置身竹林,听雨点落在竹林的声音。这一盏韵味十足的“小雨”灯,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上下竹环的孔必须相对应。
高低、大小不同的屏风错落而成,风景在屏风里,又不限于屏风。颇具东方风情和趣味的“屏”花器也是如此考校匠人的打孔技术的。
10年来,易春友和谭雪娇对竹子坚持又深沉的爱,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把自然带回家,带回现代的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