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斤竹子,大约能取3斤0.3毫米到1毫米细的竹丝。
#好手艺 一周秀#
手艺君花了一年时间摸索和尝试,决定在每周三持续推出这样一档栏目,它将以短视频的形式,为你讲述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故事。如果你有幸看到了它,请帮忙传播,让每一像素、每一帧,存在得有价值。
第二期,我们仍在梁平,寻找一种临近失传的竹帘……
100斤竹子,大约能取3斤0.3毫米到1毫米细的竹丝。再以蚕丝做经,竹丝做纬,用织布机脚踏手捻的方式编织成帘。一天工作8小时,能织1米长。梁平竹帘厂倒闭后,牟秉衡在家里搭建了工作室,终日在竹帘上写写画画,曾掌握一整套制作工序的他,因为竹帘没有销售市场,已觉技艺没有用武之地。他笑说传统工艺就要消失了,去建筑工地搬砖比篾竹丝赚钱多;有了环氧树脂漆,人们也就不再用桐油了,熬桐油的技艺,也就慢慢淡出人们生活了。
重庆梁平古称梁山,素有“竹乡”之称。这里雨量充沛,因盛产的慈竹纤维长、韧性强,历来被作为竹编工艺品的上好材料。
梁平竹帘画《夜宴图》 牟秉衡
相较其他地方多以竹片为原料,梁平竹帘却是将慈竹刮青去簧,劈成竹片后再细分成直径只有0.3毫米到1毫米的细丝,100斤的竹子大约能取3斤竹丝。然后以蚕丝做经,竹丝做纬,用织布机脚踏手捻的方式编织成帘。
作为从事竹帘制作近60年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牟秉衡,如今他的竹帘制作工作室是梁平仅存的4家竹帘工作室之一。但他现在已经少有精力从事竹帘织造的基础工作,多负责竹帘绘画。“技艺要天天练,几天不练就手生。现在每天提笔写写画画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不画几笔总觉得不踏实。”牟秉衡习惯在细丝竹帘上画山水、花鸟等。
在牟秉衡的记忆里,梁平竹帘最繁盛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那时梁平竹帘厂制作竹帘多用于出口,忙的时候连回家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累了直接在织布机旁边打地铺,睡醒了有接着干。1959年,他参与制作了国庆十周年的竹帘制作,为人民大会堂制作一幅长6.6米、款3.5米的巨幅竹帘;2009年,竹帘作品《溪山行旅图》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为民间艺术精品并收藏。牟秉衡现在回想起竹帘厂的兴盛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但是后来竹帘逐渐被各种替代品所取代,梁平竹帘也随着销量下降变得无人问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牟秉衡将织布机搬回自己家里,独自开起了家庭式的竹帘制作工作室。
如今,他的一间仅100多平方米的屋子,挤满了一台老式织布机、一张绘画竹帘的大书桌、各种制作工具、一些已完成或未完成的竹帘作品,还有各个角落里堆满的一捆捆从农户收集来的竹丝。
拂去织布机机上的灰尘,语言里满是自豪:“我们这个机器搞不出来,只能靠手工。竹丝不好、粗细不均,不叫精品;画得不好,也不算精品;铺也要铺得好,织也要织得好,样样都好,才是精品。”但令人叹息的是,他掌握的一整套绝妙的制作技艺,如今没人会做。而且在他看来,就算会做也无用武之地。“祖辈留下来的手艺,我不想断在我这里。”
“以前,收发室里存储、归类的信封袋都是用竹帘做的。可现在呢?一切都被塑料、金属、玻璃等取代。”他把竹帘没落的一部分原因归咎于科技的发展。虽然,嘴上抱怨着,但他从未放弃,每天仍坚持写写画画,等待有心人前来,等待竹帘新生,等待这薄如蝉翼淡如烟的技艺再度走进当下的生活。
记者手记:
梁平竹帘现在多用挂于窗户,既通风透气,又兼具保护隐私的同时能观察到室外的活动。这是其实用价值;而其观赏价值在于作为室内装饰,因梁平竹帘细腻紧致,便于书写作画。加之竹具有高洁品格,历来受到文化人士、艺术爱好者的喜爱。然而,根据作者的了解,其最初却只是用于手工造纸时便于“荡料入帘”。这也是梁平的手工造纸品质佳的原因之一。
温馨提示:
《溯源·致即将消逝的手艺 》展览正在进行中,
用7个不同的手艺人故事溯源重庆文化与生活,
讲述他们独自坚守的匠心。
展期:2018/2/15-2018/5/30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芭蕉园1号湖广会馆旁 源·重庆手艺博物馆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让濒危的传统手艺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