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
《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讲学图》郭德福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圣经中记载的东方五学士祝贺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历,都透露出古代东西方游学交流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而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
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游学过程中,事事皆有启发,处处皆为吾师,即使是大儒孔圣,也会遇到“两小儿辩日”这样的醍醐灌顶。这样机缘偶遇的造化,一定是游学途中才能遇上的幸运。孔子在游历中体悟人生,并将种种体悟传递给追随他的弟子,兴之所至,便在杏树下开坛讲学,杏花纷飞处,渐渐有了《论语》,有了杏坛。这幕天席地的课堂,如同佛经中拈花微笑的刹那,是中华文化源头处最富有诗意的一项。
古代学子所经历的艰辛困苦与人生体验是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型游学无法望其项背的,现代人可以借助网络,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现代人一般不是去探求知识的本源,只是了解知识,未做到融会贯通,知识的简单堆砌得不到最深的智慧。真正的知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外界的和谐,是真正了解事情本源的东西。而游学,也从来不是简单的旅游和学习。
宋人曾这样写道:“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红翠,或翫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巇崄之高山,访明师之不惓,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所有的学习和旅程,向外探寻,最终是为了内观自己,知行合一。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开始转身关注自然和传统文化,包含了自然温度与匠人情怀的手工艺,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因为关注世界各地的手工艺文化,时常被那些精湛的工艺所震撼,被那些坚守的人文所打动,被那些创新的思路所启发。
《中华手工》从传统文化的记录者,开始以着眼于世界和未来的眼光,以多媒体的平台牵线搭台,开放资源,以进行共同的外向游历和更深入的文化探寻。
与大师面对面沟通、亲自观察精品细节、亲手触摸远方工艺的温度,行走在广大天地间,将抽象的文化具体化。告诉我们你想去的目的地吧:
https://tp.wjx.top/jq/2146225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