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华夏
  • 商家入驻 登录 注册
  • 首页 >> >>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隐藏主贴

    文字有点多,我却看完了,以前一直以为江南地区才有蓝布印花,原来重庆也有。。。。


    本文已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4期发表

    作者:邓国平(研究生)     戚序(导师)


    此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重庆教学名师,民间艺术研究专家刘勇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由衷地感谢。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梁平蓝印花布样(作者收集)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药斑布、浇花布,是用一种传统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方法印制而成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它粗放浑厚、清新纯朴的造型特征,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蓝白分明的和谐之美,充分体现了民间大众的审美理念,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那“蓝色宛若晴空,使人感受到沉静和深远;白色犹如新雪,令人觉得纯洁和朴素”[1]。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衣物、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曾深受民众喜爱。然而,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机印花布逐步取代了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在重庆,曾经盛极一时的梁平蓝印花布也逐步退出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本文对重庆本土的民间艺术形态“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的调查研究及后续传承态势的关注和思考,为有效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工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提供了实证参考。   

    一、重庆梁平蓝印花布工艺的历史沿革    

        梁平,史称梁山,1952年改称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 距重庆主城区180公里。自古以来该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手工艺兴盛,民间艺术千姿百态。宋代即开始生产的梁山竹帘名满天下,梁山灯戏源远流长,梁平年画蜚声海外,梁平蓝印花布独放异彩。

        查梁平民间蓝印花布工艺的产生时间,梁平地方志未做详细记载,前辈艺人又大多辞世,现已很难确切考证。据《四川省群众文化志》记载:“夹染(夹缬)俗称蓝印花布,在汉族中盛行,各地域镇都有染坊加工,专用的油纸板镂空印花版,由染坊聘请民间刻纸艺人刻制,小幅每张刻一版图案,中幅刻半边图案对接,大幅只刻图案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版面,每版正、反面拼接,可印出整幅图案(印被面、床单布料)。……明清时期,四川染纈达到极盛。汉族农家妇女多扎染能手,川东南苗族妇女出蜡染人才,民间自染自用的花衣料、上市出售的扎染、蜡染布匹,不计其数。同时,夹染形成专业生产,各地染坊用花版漏印法染布,敞开承接来料加工。全省的梁平、隆昌、自贡、荣县、简阳、资中、江油、绵阳、崇州、合江、泸州、达县等产地较著名。”[2]这里在谈到四川蓝印花布时首推梁平,足见当时梁平县蓝印花布生产的盛况。据梁平蓝印花布老艺人——杨家染坊的创办人杨君华(85岁)回忆:民国时期梁平蓝印花布工艺仍然兴盛,县城内共有48家染坊,“周围团转的都在接布,新胜、龙华、明大、礼让这些地方生意都很红火”。 1958年公私合营后,对梁平的多家染坊进行了合并。随着现代印染技术的发展,采用机器织布和化学染料染色的机印花布开始取代民间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梁平民间蓝印花布的印染规模逐步缩小,在大批量生产的机印花布产品的强大冲击下,蓝印花布染坊的经营逐渐惨淡,开始走向衰落并逐渐消亡。据梁平县红旗中学美术教师刘勇回忆:“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梁平屏锦小学当教员的时候,还看到过当地染坊的工人把蓝印花布拿到小河沟去漂洗的场景,此后就没有看到了,现在已经停产30多年了。”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梁平老花布样(作者收集)
     

        二、印染作坊的兴衰

        明清梁平蓝印花布极盛时期的作坊分布及规模现已无法考证,通过多方走访,了解到从清末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80年代曾盛极一时的有以下几个代表性作坊。

        李家大染坊:1936年由李兴顺(1879—1966)创建,位于梁平县兴隆街385号。李兴顺早年在当地黄家大染坊当学徒,后远赴湖南、湖北学习印染、绘画、设计、雕刻等全套印染工艺,博采众长。其印染制品一直被省内外有关单位、个人视为艺术珍品,深受到同行和群众的好评。据李兴顺之孙李祖成口述:李家大染坊是梁平当地最大、规模最齐整的染坊,当地很多染坊都是到李家大染坊购买雕花纸板。鼎盛时期(1945至1949年)的李家大染坊聘有几十个工人,三大套染坊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有9口大染缸,一天18个染工师傅分两班轮换印染,一班9人。铺、被、布的印染是几十床甚至上百床,有印花的、有只染布匹的,生意非常之好。李兴顺膝下有六个孩子,其中只有二儿子李耀富继承了衣钵,会刻板、印染,但不会画稿。李耀富收过两个徒弟,梁兴田(现年78岁)和杨文发(已逝)。1958年,公私合营时李家大染坊被合并充公,李耀富因其地主成分被剥夺了工作机会。李家孙子辈中已经无人从事该行业,其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无人继承。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李家染坊旧址(作者拍摄)

        杨家染坊:位于梁平北正街200号,由杨君相、杨君华两兄弟在1947年创办。哥哥杨君相(已去世)是染房老板,弟弟杨君华是染房管家。杨家染坊是家庭式经营,加上两个工人才5、6个人,规模较小,染房主要承接来料加工,对乡民自产自纺的“乡布”进行印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生意非常红火。但染房不会设计、刻板。如果乡民要求印制花纹图案,则染房会到李兴顺家要些“花样”。公私合营期间,杨家染坊关闭。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杨家染坊旧址(作者拍摄)

        蓝家染坊:位于梁平礼让镇老云路77号,由蓝茂荣(1905-2008)于1945年创办,专门承接布匹印染,技术精湛,在礼让镇7家染坊中首屈一指。1947-1949间生意最为红火。 1952年合并到街道企业,归于供销社,蓝家染坊结束。由于蓝茂荣之子蓝定志(1930年生)印染技术过硬,被分配到礼让镇综合社染坊部门搞技术。据蓝定志老人回忆:1961-1964年是礼让镇综合社染坊的生产和销售蓝印花布规模最为兴盛的阶段,但在80年代初,礼让镇综合社染坊也停止了蓝印花布的生产。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染坊旧址,停染已经30余年(作者拍摄)

        三、重庆梁平民间蓝印花布工艺

        重庆蓝印花布之所以兴旺繁荣在梁平,离不开当地丰富的布料、染料等原材料条件。据《梁山县志》卷四《食货志·物产》记载,“葛布,棉花,邑产最多而佳……油纸,柏林漕,平井铺所造独多……蓝殿(靛)通志,蓝有三种皆可作殿,殿水治噎膈见广上行志”。 [3]可见该地盛产蓝印花布原材料:葛布、棉花、油纸、蓝靛。丰富的原材料为当地蓝印花布手工艺作坊提供了充足的生产材料,而不同作坊之间的竞争又不断促进了手工艺的进步,原材料条件与手工艺条件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为梁平蓝印花布的产生及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梁平老花布样(作者采样)

    (一)制作蓝印花布的材料和工具

        1.面料:梁平民间蓝印花布面料大多数是用“乡布”进行印染,即农民自己种、自己纺的纯棉土布,也称土坯布。

        2.油纸版:用于雕刻拷花的版子,也就是将梁平特产的土纸——二元纸多层裱糊成纸壳。其制作方法是:先把浆糊(小麦面粉加水稀释成粥状)加热发酵,再用浆糊把二元纸一层一层的托裱在墙上,一层干后再裱第二层,直至裱衬到6-7层,厚约0.5-1毫米之间,即成为纸版。干后,从墙上取下,平放于石板上,采用踩石压滚筒,滚筒压纸版的方式进行压平。待纸版压平整光滑后,再行起稿、刻花、上桐油即成。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残存的印花版(作者采样)

        3.防染糊:梁平蓝印花布采用的是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方法,所以民间艺人用豆腐和石灰制作防染糊,豆腐与石灰按2:1的配比,搅拌均匀,待呈粘稠状即可用。

        4.染料:梁平蓝印花布采用的染料为植物染料蓝靛(又名土靛),系一种植物还原染色材料。梁平礼让镇当年首屈一指的染匠蓝定志老人(78岁)说: “蓝紫一般能生长2-3年,高约40-100厘米,叶片呈长椭圆形,有10-15厘米长,枝叶都可入靛。一年可以在夏秋季节采叶三次,第一年收割后不挖出根部,冬天用杂草覆盖,第二年春天又可以发芽。”现据梁平县文化馆初步考证:“蓝紫”这一植物实际上就是“板蓝根”。

        梁平蓝靛制作方法大体上仍沿用《齐民要术》记载的方法:制靛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有采摘、下缸、搅缸、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所谓缸其实就是靛池,制作蓝靛的靛池一般有三个,从地势高处往低处排列,中间大、两边小,高处的靛池下沿均高于低处的靛池上沿,且靛池之间都有孔洞相连。排列顺序为1、2、3。将蓝靛叶子采摘下来后,放进居中最大的直径约2.5米宽,1.5米深的圆形靛池2中,加水完全浸没蓝靛叶后,用木棒来回搅拌,待浸泡5-7天后,把靛池2中的蓝靛粗枝叶捞起至靛池1中再行发酵,发酵后的汁水通过孔洞再次流入靛池2中,以提高蓝靛叶的利用率。接下来会在靛池2中加入适量石灰进行搅拌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待完全搅匀后,用自制的靛耙子抨打水面,促使水靛分离。3——6个小时后,过滤至靛池3中,靛池2中最后除去粗渣待沉淀后汁水分离,放掉上面的水,下边便是稠糊状的可以用于印染的“靛蓝”了。

        5.踩布石:踩布石,是专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各地大小不一,形状近似元宝,故又名元宝石。元宝石由两部分组成,上爿为一元宝形石片,一般厚约30公分,高约70公分,长约100公分。下爿为一长方形垫石,中心纵向呈浅凹状,与上爿元宝形石底部横向的圆弧相吻。

    此外,制作蓝印花布还需要刻刀(制花模)、刮刀(刮防染糊)、垫板(护刀板)等工具。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踩布石(作者拍摄)

        (二)蓝印花布工艺流程

        梁平蓝印花布属于防染印花的一种,其印染方法是把镂空花纸板铺在白布上,用石灰和豆腐做成的防染糊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干后入染,再晾干,再入染……反复多次后刮去防染糊,即显现出蓝白花纹。

        蓝印花布有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蓝底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但据李家大染坊的李祖成称:梁平本地基本不产白底蓝花的蓝印花布,李家染坊也是如此。但在早期的文献调查中发现,梁平也有白底蓝花的印染样品,因为白底蓝花的图样制作难度大于蓝底白花,故生产成本高于蓝底白花的图样,另外百姓从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出发,也认为蓝底白花比白底蓝花的布更经脏耐用,所以在梁平生产的蓝印花布中,蓝底白花的品种居多。

        蓝底白花的蓝印花布制作过程如下:

         1.染前准备

        ①白布处理。为方便织布,提高布匹质量,群众会将线放入米浆中浸泡(称为浆线),线浆好后晾干,再用来织布。这种方法织出来的布比较硬,为使布匹软化,同时去除粘在布匹上的米浆,在染布前,染匠们需要将布匹放入酸缸(缸中加开水即成)中浸泡1天退浆。浸泡好后,晾干待用。

        ②设计花版。梁平蓝印花布在内容题材上多选用吉祥图案,表情达意,设计风格多以相对细小一些的点、线段及面组成,产生的花纹图案是比较零碎的、断开的,这是工艺局限,也是风格特点,与阴刻剪纸类似。在花版设计时则要求连线要牢,强调匀称,为防止花版翘角,文饰不能过于纤细,以免刮浆时损害纸版或浆面不匀。因此设计花版多是由熟悉工艺特点又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艺人来完成。先画样稿,再拷贝到纸版上,如果是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纹样形还需反复定位,反复拷贝来完成。

        ③上花样。由艺人直接在裱好的纸版上描绘设计好的花样。

        ④刻花版。用刻刀和凿子按照油纸壳板上的花样镂刻成透空的漏版。刻花时,刻线应流畅、通顺,对于一些特殊形状如圆形、花瓣形、月牙形可以用各种形状的“铳子”来铳,刻花时下面垫垫板,以防伤刀伤铳。

        ⑤打磨。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打磨平整。

        ⑥上油。用熟桐油将刻好的花版正反两面分别刷两次,干后即成。上足桐油的目的是使花版不怕水、不变形、不粘版。好的花版应具备纸细、油透,耐水泡、不粘版、刻纹刀口干净利落、刮防染糊不糊版等优点。

        ⑦刮防染浆。将处理好的乡布平铺于桌面,刻好的花版放置其上,用刮刀将事先调制好的防染糊均匀地漏刮于花版上,防染糊不宜过厚或过薄,适中为好。移布或移版时需仔细对版,以免产生走版、糊版等问题而影响质量。刮好防染浆的乡布必须等自然风干后才能染色。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残存的印花版(作者采样)

        2.染色

        ①染料配制。染缸是一截面为倒梯形的圆形木桶,当地俗称大黄桶。桶下接一铁锅做底,上面直径约为1.7-2米,下面直径则根据锅底大小来配置,一般为0.8-1米左右,整个桶高约1.7-1.8米。染色时加水至桶沿约20厘米处,然后加50-100斤土靛,7-8斤桐壳子,石灰3斤。搅拌均匀后待用(冬天需加热,温度大约在20-30摄氏度为宜)。若染料染不上色或者颜色不正的时候,需要加入酸甜根(别名茅草根、甜根)、牛儿大黄根(植物,别名羊蹄根)来补救染料。

        ②看缸。染料配制完成后,用棍子搅动缸水,刚开始搅拌时桶内水呈黑色,待5-7个小时后,原料之间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桶内的水表层出现一层蓝色的膜状,拨开膜状物则可以看到膜下面的染液呈黄色,此时方能开始进行染布。看缸一般都是由有经验的师傅亲自操作,他们仅仅凭气味或者口测法即可以清楚染料是否已经适合染布。采访中,笔者仅了解到口测法的要领:用手指撩一小口染料,若舌尖同时显现出酸、甜、苦、辣、麻时即为最佳染色状态,如口感比较涩,表示石灰过多,则需加白酒进行调和,如口感过麻则表示大碱较多,一般敞放一定时间即可。

        ③染布。染液呈现最佳染色状态后,把刮好防染浆并风干后的布料用竹篙挑起斜放入染液中,直到染液将布料浸没。随后用木棒均匀搅动,让布料和染液充分接触,土布脱水在空气中氧化后才能显色,颜色由黄变绿,由绿变蓝,由蓝变青。浅色一般染3—4次,中色7—8次,深色则为10次以上,颜色则相当饱和,色牢度好。染好的蓝印花布经风干后,刮去灰浆即可。

        3.染后处理

        ①清洗。把刮浆后的蓝印花布拿到河边进行冲洗,洗去残留在布面上的灰浆和浮色。

        ②晾晒。工人们将洗净后的蓝印花布或者在小河边就地晾晒,或者拿回作坊由染色师傅在竹竿上晾晒。

        ③布料整平。用踩布石将布料滚压平整。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梁平蓝印花布图样(作者采样)

     

         四、梁平蓝印花布恢复传承路径思考

        “民间艺术一方面以‘永久的魅力’带给人类纯真的感悟和生命的欢乐,另一方面,它直接体现了艺术的本质、美的本质,其世代传承的严格规范,又成为美学上的‘高不可及的范本’,引导着、滋润着历代各种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因此,人们把它称为‘母体艺术’。” [5]梁平民间蓝印花布作为民间艺术,把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描绘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其表现形式、造型原则、审美意蕴对于弘扬重庆本土文化,探究文化观念、美学观念及民俗观念都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天的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广博的新世界。因此,对于梁平民间蓝印花布工艺的恢复、研究、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梁平手巾(作者采样)   

        据考证,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并不复杂,花费也比较少,其恢复传承也不是没有可能。2008年7月,重庆梁平电视台就组织蓝定志父子成功生产出昔日盛极一时的蓝印花布。实际上,在我国其他地方,在发展、创新蓝印花布产品上也有诸多成功的典范:如桐乡市的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就是典型案例,它们不墨守成规,积极推陈出新,即继承了传统,又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又如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它把收藏、研究、开发、生产、展示、经营融为一体。两者都搞活了地区经济,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根据田野调查研究表明,梁平蓝印花布制作的恢复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协同:

        第一、当地政府的支持

        梁平蓝印花布自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仅靠民间艺人对蓝印花布的传承,在工业化的今天,其结果只能是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是逐渐消失。只有在政府的鼓励、支持、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产品创新,才可能使蓝印花布重获新生。如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把分散在各乡村的蓝印花布民间艺人汇聚起来,首先恢复工艺,继而建立蓝印花布企业,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从民间美术的角度,把蓝印花布产品逐步市场化、商业化。其次要建立一个保证民间艺术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给予传承人适当的政府补贴,鼓励传承人带徒弟,把蓝印花布的技艺传授给青年一代;建立一个蓝印花布的博物馆或者展览室等,方便人们的观看和学习;通过把民间美术引入现代美术教育,引入中小学课本,让他们从小就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形成一个大的民间艺术氛围。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梁平蓝印花布被单(作者采样)

        第二、专家学者的学术重视

        在政府有关部门、文化管理机构的指导下,通过专业美术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对梁平蓝印花布的学术研究,充分认识梁平蓝印花布的多元价值和地位,对于保护、促进梁平蓝印花布手工艺的健康发展,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民间艺术家自我意识觉醒和正常发挥其创造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专业人士的参与,可以使梁平蓝印花布由原来的口传心授的形式和图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可以使梁平蓝印花布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形式被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可以促使梁平蓝印花布得到更好的发展;专业人士的参与可以加强对蓝印花布作品的收集和整理,并指导蓝印花布制作者们进行艺术上的创新,这对于正确引导梁平蓝印花布的发展,拓宽人们对梁平蓝印花布的发展空间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转] 对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梁平蓝印花布被门帘(作者采样)

        第三、自身排序的整合、创新

        “要同样的艺术在世界上重新出现,除非时代的潮流再来建立一个同样的环境。”[6]梁平地区蓝印花布辉煌的历史特定环境是不可复制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人对待蓝印花布的态度就是放手不管或听之任之。因为后人虽不可再现当时盛况,但可以根据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思考梁平蓝印花布工艺的复兴,从而最终促进梁平蓝印花布走向新生。正如怀特先生在阐述文化系统中所说:“文化系统也像生物机体一样,进行自我繁殖和自我扩散。……某些要素已陈旧过时并被淘汰,新的要素又补充进去。新的排列、组合和综合持续不断得以形成。”[7]对于梁平蓝印花布的发展也同样适合。民间美术的发展和变化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影响,今人在进行传承时,应紧紧把握民间美术的本质特征。如创作过程中的想象才能,对生命力、自由精神及本能欲望的追求,思维模式、造型观念、审美程式等诸多方面。因此,在不影响民间美术本质特征、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的前提下,对梁平民间蓝印花布生产系统进行新的排列、组合或优化整合应该是可行的。“在分析传统造型理念时,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地延伸自己的视角,思考传统造型与现代科技、现代设计造型应用理念的传承关系,可以尝试以现代人的眼光从各个角度去全新诠释传统的造型理念,并从整体上注解新的现代思维和构思,在造型过程中注意将中国传统的造型观与体现现代精神的语言选择相结合去思考问题和尝试各种创作。”[8]同时在艺术样式上也可以推陈出新,除了保持它既有的实用目的外,可以在审美装饰上更加丰富多彩。以梁平蓝印花布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为基础,把保护和继承相结合,使梁平蓝印花布产品逐步从“消费者的艺术”到“生产者的艺术”过渡,充分发挥其自身特点,适应社会、开拓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叶又新: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M],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1页

    [2]四川省群众艺术馆《四川省群众文化志》编委会编,1998年版,第387-388页

    [3]《梁山县志》卷四《食货志·物产》,光绪甲午重刊

    [4] 李如滨、胡海沙、李海明:《四川蓝印花布图案》[M]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第5、6页

     [5]杨学芹、安琪: 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123页

    [6] 泰纳: 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44页

    [7] 怀特: 文化科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74页

    [8] 戚序: 大山砍柴不用刀[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
    精彩活动
    推荐主题
    涨知识| 中国丝绸,起源于何?
    据说,看完这场充满仪式感的婚礼,没有
    “我有一个超酷的设计,然后呢?” “
    揖美手作沙龙 | 一针一线,开启美好新
    五玄土 ||书签· 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暗
    同玩同乐,增进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创意店
    来自6500年前的神兽,启幕第二届观澜湖
    手作良品,美好生活
    谁说花布就是东北大棉袄?这些花布耀眼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女朋友,叫揖
    所有圈子
    玻璃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雅集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金工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纸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手工大本营 个更新
    木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皮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布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陶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小手工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