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华夏
  • 商家入驻 登录 注册
  • 首页 >> >>
    诗写白银

    隐藏主贴

    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因此穿戴的银饰都佩有响铃。在响铃声中,苗家人走过一道道山水,前呼后应,永不失散。经历数千年沉淀,苗族银饰早已化身为一种精神力量,凝聚子子孙孙,支撑着整个苗族。

     诗写白银

    “苗银不止体现在技艺,也表现在纹样图案上,必须有苗族文化在里面。如果完全采用现代元素,还叫苗银吗?”杨光宾对苗族银饰有自己的见解。苗族银饰背后是苗族人独特的迁徙文化,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在苗家银匠的心里,他们锻造的是苗族的悲与喜。

     

    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老乡,请问吴水根家怎么走?”

    “这条大路一直到头,进寨子,打银声最大的那家就是。”虽然台江县施洞镇塘龙寨是名声在外的银匠村,可找起来并没想象中那么容易。顺着老乡指引的方向一路前行,转过几道弯才看到冒着炊烟的寨子。

    “当,当当……”刚进塘龙寨就听见从四面八方传来的打银声,其中一家尤其引人注意,声音最大、最有规律。不用说,那就是吴水根的作坊。

    诗写白银

    作坊里,10多个学徒正在专心敲打着银块,对旁边发生的一切似乎完全没有察觉。吴水根站在一旁指导,一边演示。他身后的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奖状和照片,都是近些年在州、省,还有全国比赛获得的荣誉。而这背后,是他34年的坚守。1983年开始跟父亲学习苗族银饰制作,至今他已在这条路上艰难地走了34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银饰的细节做好。”在吴水根看来,比较难把握的是錾刻和焊接。錾刻需要敏锐的手感,“用力过大,银片会被凿穿,力度不够,图案又不清晰,缺乏层次感。”而对火候的把控则更为关键,也更难,“过大会造成局部熔化,过小又不牢固。这也是检验一个银匠师傅技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因为一手好技艺,在2008年、2009年举办的“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上,组委会钦点他制作“多彩贵州”的银质奖杯。

    “昨天晚上连夜从北京赶回来,马上要到各地去宣讲十九大精神。”作为十九大代表,吴水根的语调里露出一丝兴奋。这是他第一次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大会,而在苗族银饰制作领域,他是唯一的代表。

    诗写白银

    10月21日,在十九大贵州代表团集中访谈活动上,他感慨到:“作为传承人,我身上有担子,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我的手艺传承下去,传播银饰文化,让苗族银饰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传播银饰文化”是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做的事。1993年,他打破当地“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开始带徒。至今他的徒弟已经遍布黔东南地区,而他也早已成为代表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银饰技艺的一张名片。

    作为当地银饰制作世家的第八代传人,他回望祖辈的坎坷经历,思考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希望把苗族银饰保护好、传承好的同时,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自2005年始,他曾多次受邀到俄罗斯、韩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博览会,不仅将苗族银饰推向了世界,同时,“水根银饰”也成了被外界认可的银饰品牌。吴水根渐渐成为当地的名人,许多人慕名前来购买他的作品,这让他的生活境况得到了彻底改善。

    诗写白银

    2010年,他成立了贵州省台江县水根民族银饰有限公司,将接到的订单分散给乡亲们制作,以此带动相亲们一起致富。如今,村里从事银饰加工制作的两三百人。之后,他又组织成立了银饰合作社工会组织,以“合作社+电商”模式发展。此时,吴水根不得不放下铁锤,跑市场、拉订单,合作社负责产品制作。每年合作社会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工会经费,帮扶那些缺少资金买银子的困难户,他们尽快走出贫困。在吴水根的努力下,仅2015年一个大订单,订了1 000套手工银饰茶具,获利500多万元。如今,乡亲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而且大部分家庭还购买了小汽车。

    就这样,吴水根用手中的小铁锤敲出了一条带领全村人致富的路,将他精湛的苗族银饰制作技艺,沿着苗岭山脉、顺着清水江畔传到全国乃至世界,用银饰诠释苗银匠的果敢和执着

     诗写白银

    孤独的敲打声

    在距离塘龙寨37千米之外的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还有一位打制银饰的高人杨光宾。杨光宾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吴水根一样,也是出生于银匠世家。

    13岁时,杨光宾正式跟父亲学习银饰制作技艺,仅一年就出师。“尽管正式学习只有1年时间,但对各类银饰的制作早已在我心里打了千万遍。”他从六七岁就给父亲打下手,对苗银的纹样、图案、造型、制作工序等了如指掌。出师后,他开始了“云游银匠”的生活,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数十年,走遍了贵州的各个苗族村寨及湖南、广西等地。不仅扬名了“杨家银饰”,还练就了一身纯熟的银饰制作技艺。

    诗写白银

    丰富的阅历和善于细致观察的习惯,使他从苗族的蜡染、刺绣得到了灵感,将各种图案巧妙地结合到一起,打制出的饰品总是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2009年,他以苗族古歌传说为背景创作了66朵花、51个花蕾吊穗、12个骑马武士、6只蝴蝶、6只“修妞”(苗族最大的神)、13只吉祥鸟、12条苗龙及一只脊宇鸟组成的“苗族银饰花冠”。该作品荣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其实,在控拜村,像杨光宾这样的银匠远不止他一位。在这个号称“中国唯一的银匠村”里,有大约300多位银匠都是以此为生。但这里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手艺极少外传。“每家都有‘独门绝技’,都不希望别人学了去,被抢饭碗。”

    诗写白银

    可是杨光宾却看破了这点。他开门广收徒弟,而且毫无保留地教,“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习这门手艺,如果还指望自己的子女或家族的子弟,会影响这门手艺的传承和发展。只要来了,我就教。”至今,他创办的苗族银饰传承工作室已经有30多名徒弟出师,有的也已经开始收徒了。“都说‘名师出高徒’,我虽算不上什么名师,但徒弟技术好,说明我这个师傅技术过硬,教得好。脸上也有光彩。”

    但是近些年,随着银饰旅游商品的流行,有些人为了获得更大利润,以锌白铜镀银作为“银饰”投入市场,以假乱真。“一套铜饰才1 000多元,而我们苗族银饰全套至少要万元以上。”对此,杨光宾有过担忧:“别人怎么做我管不了,我只坚持做自己的。成本再高,花的功夫再多,也要坚持以纯银和真功夫打造。我不能让大家由此认为我们苗族银饰是假的!现在国家重视我们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实际上看重的就是这些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丢掉了手艺,银饰就不值钱了!”

    诗写白银

    “其实,苗银并非指苗族银饰。苗银是20世纪末新提的一个概念,多含白铜、锌合金,甚至由铅锌合金制成。”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苗侗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淳于步对苗族银饰也颇有见地,“苗族银饰中所谓的纯银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银匠更多使用的是925银,因为这个纯度软硬度适中,最适合银饰打制。我们贵州的银匠主要分走方银匠和坐地银匠,施洞是坐地银匠的中心,控拜、麻料一带是走方银匠的中心。”

    正是对苗族银饰的了解,杨光宾更是一直坚持以纯银为原材料,坚持沿用传统手工制作坚持使用本民族传统纹样。这样的坚持,也给他带来了回报。2005年,中央电视台栏目组到贵州寻访苗族手工银匠,发现“躲”在简陋的木屋里的杨光宾,正拿着铁锤孤独的敲打着。第二年,国家在评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部直接点了他的名。

    诗写白银

    采访间隙,杨光宾的儿子杨昌杰显得很匆忙:“这几天正赶工,过几天中国美术馆的领导就要来验收了。”近几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给中国美术馆打制12套苗族各支系的苗银盛装。这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只完成了台江的、丹寨的、雷山的、凯里舟溪的4套,还有8套在前面等着他。

     

    纹饰背后的故事

    “所谓苗银,不止在技艺,也体现在纹样图案上,必须有苗族的文化在里面。如果完全是采用现代元素,那还叫苗银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据杨光宾讲,苗族银饰背后透露出其独特的迁徙文化,铭刻着祖先迁徙和征战途中的所见所闻,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一个悲与喜的故事。因此,对于苗族银饰的创新,杨光宾难以完全摆脱苗族传统纹样。

    可是他的儿子杨昌杰则完全没有这些顾虑。他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回家传承父亲的技艺。由于他在外面上大学,受过手工现代艺术理论教育,接受的是最新的时尚理念。没有父亲那些“条条框框”的牵绊,他提出了以大见小、以小见大”的观点,把银饰设计得更细更精,并尝试着与木、珠宝、织、绣、染等材质结合,使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他希望这些象征性符号慢慢被大众接受后,再把它们还原成大型的工艺品,从而让苗族银饰真正成为高端艺术品。

    诗写白银

    “银饰市场繁荣时期大约在2010年至2014年,之后到现在都不太景气。所以这也促使我们在设计上更下功夫。但是传统手艺人几乎都未系统地学习美术设计理论,所以这更需要我们年轻人的参与。父亲也总是跟我讲:年轻人都不愿意去,怕是以后没有人学了,趁现在有兴趣多教点,多学点。”杨昌杰听出了父亲的无奈和悲伤,学习起来也格外用心。“但不管怎么说,至少现在苗族银饰走出去了,被大家接受了。”

    诗写白银

    苗族银饰近几年被大众所知,除了银匠们的努力,还得益于政府的支持。2012年、2016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相继出台,从苗族银饰这一单个非遗项目保护提升为项目与区域保护并重,保存当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态,确保非遗项目活态传承。而且近年来,贵州雷山县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例如雷山民族中学就将苗族银饰作为雷山县1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之一编写入《雷中“非遗”校本教材》,并明确要求每个班级开设每周2课时的民族文化传承课程。

    诗写白银

    2017年初,贵州又率先提出“文化助推脱贫”,出台《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和贵州工作站等;同时,作为“全国首批非遗数字化试点省”,贵州还建立了贵州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全国第一座综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还存在传承人群文化素养普遍不足等弱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表示。这既是全国非遗传承的弱点,也是苗族银饰传承需要面临的考验。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1条评论

    Kkkk 发表于 2017-11-30 11:41 1 楼

    漂亮

    | 回复

    精彩活动
    推荐主题
    涨知识| 中国丝绸,起源于何?
    据说,看完这场充满仪式感的婚礼,没有
    “我有一个超酷的设计,然后呢?” “
    揖美手作沙龙 | 一针一线,开启美好新
    五玄土 ||书签· 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暗
    同玩同乐,增进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创意店
    来自6500年前的神兽,启幕第二届观澜湖
    手作良品,美好生活
    谁说花布就是东北大棉袄?这些花布耀眼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女朋友,叫揖
    所有圈子
    玻璃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雅集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金工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纸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手工大本营 个更新
    木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皮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布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陶艺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
    小手工爱好者联盟 个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