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家精神的火种,推动生活美学的力量。
2016年5月14日,“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在东莞观澜湖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在这场由商界传媒集团、观澜湖集团承办,《中华手工》杂志、观澜湖新城、观澜湖艺工场、手艺网联合执行的盛会上,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为主要媒材的文创服饰品牌“感懒树”和雅致生活奢侈品牌“上下”同获“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美学奖”。
现现场观众的反响,无疑让“感懒树”成为此次盛会上最受关注的品牌之一。仅听名字,就让人自然想起三毛的《橄榄树》。的确,品牌名来源于创始人杨青对三毛的喜爱与迷恋。枕着三毛小说长大的她,少女时就渴望像三毛一样去流浪、自由生活、爱得热烈。于是,才有了那段十年北漂的经历,以及四处行走的喜好,才会在重庆荣昌盘龙乡下邂逅与之相恋且无法自拔的“恋人”——古老的荣昌夏布。
东“东门之地,可以沤苎。”早在《诗经》中,就有制作夏布的记载。这种以苎麻为原料、全手工织成的布料,色泽古朴,散发出天然、安静、从容的气息。细看之下,纹理纵横交错、精美至极。在杨青眼里,那一根根分明的经线和纬线,就如同自己的人生经历,不管曾经多么波澜起伏,如今都终归于平净。手指轻抚夏布,杨青仿佛触摸到了自己的漫漫人生。
感感懒树承载了杨青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一把轻描淡写的夏布扇子、一方简单印染的夏布手帕,一件没有多余修饰的夏布衣服……所有产品都呈现出材质本身的肌理与天然气息,贴切地传递着感懒树的品牌理念——感性、慵懒与自然。对杨青来说,她不是在做产品,而是在做生活美学,把感懒树作为载体,传递美好和人文关怀,呼吁人们回归生命原点。
遇遇见夏布,杨青结束了流浪。她希望每一个走进感懒树的人,都放慢匆匆的脚步,忘记生活的烦扰,度过一个慵懒的午后,在这里找到灵魂的归宿。
恭喜感懒树获得“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美学奖”,您如何诠释感懒树的美?
一一个人至少要拥有一个梦想,并且有一个理由去坚持,假若心没有栖息的地方,在哪里都会是流浪。在遇见夏布之前,我做过医务工作者、职业画家、艺术经纪人、媒体记者、企业高管等。也许是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流浪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最终回到真正的自己,回到我的内心世界,回到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就是现在的感懒树。
当当我在重庆荣昌盘龙镇第一眼见到夏布时,它的天然、安静、从容和质朴,随着那看得见的纹理闯入我内心。但真正让我内心泛起涟漪的是当地人打麻、绩麻、浆纱、织布、漂染的虔诚工艺,是感动,是尊重。
夏夏布,虽然朴素,但它的美不再是我审美敏感度和美学知识方面所能表达的,它纵横交错的经纬线纹理,那是内心和人生的对话。感懒树的产品,除了我们设计师赋予的生活理念之外,每一件都保留着千年夏布独特的纹理和光泽,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也是一种让自己外化的方式和情感的主张。就像台湾著名文创品牌塑造大师张庭庭所言,感懒树的产品不只是传统工艺与现代陈列的具象之美,还有融入生活、参悟生命的境界之美。
开发非遗产品,即要传承,更要创新,感懒树如何将两者完美结合?
传传承是领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而不是简单模仿外在形象。比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做一件汉服或者旗袍那么简单,而是要虔诚地去领悟祖先们的生活美学观、人生价值观,再结合今人的生活方式,开发出既符合今人审美又保留传统材质美学精髓的产品,需要从材质创新、款式设计、生活方式的分享传播等方面去思考。夏布视觉很美,质地粗犷,纹路丰富,健康环保,做家居产品十分漂亮,但是直接用来制作亲肤的服饰就不太合适,因为纤维不够细腻。通过改良,从而获得更加细腻柔软的布料,这样设计制作出的产品才既美观、健康,又达到亲肤的标准。
现在人人都在谈“匠人精神”,您认为感懒树的匠人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一是人文关怀,这是所有艺术家或者手工艺大师都应该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因为作为美的创造者如果没有爱,是无法把事业坚持下去的。感懒树的爱不仅体现在对产品设计的人文关怀上,还包括团队管理、顾客服务,以及倡导和实践的平静、祥和、简单、环保、怜爱一切生命的价值取向;
二二是坚持不放弃,做感懒树品牌八年,一直把这项事业当成生命的全部去努力坚守,几乎不考虑经济回报;
三三是完美主义,我们一直坚持用心对待每个环节,从选材、设计、制作、陈列到推广等,精益求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