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敏,北京大学硕士,古村之友创始人,已在全国超过30个省份发展了近10万名志愿者,保护古村超过1000座。
“
当前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是古村落,但近10年期间,我国有90多万个村庄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平均每天有200多个村落消失。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冯骥才
在习书记提出“记住乡愁”前,汤敏已经在古村的保护与活化的路上坚持了五六年,而今,这个行为已经得到了国家文化部门的高度认可。
保护古村,刻不容缓
出生在四川达州山村的汤敏,从小在青山绿水间成长,天地自然给了他最好的审美教育。从北大毕业后,他先后进入政府和景观规划、旅游、投资等工作,同时一直关注着古村落的命运,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古村保护事业。虽然不少有历史价值的古村列入了保护名单,但被忽视的还有更多。
2014年11月,广东梅州客家围龙屋事件给了汤敏相当大的触动。根据新区规划,整个梅州市区近90%的围龙屋要被拆掉,“不能让北京城的历史重演!”于是汤敏联合各方力量,在微信上呼吁号召,文章迅速引来了10万的浏览量和各方的支援。
▲客家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棣华居。围龙屋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虽然几经波折,最终将围龙屋群保护了下来,但是汤敏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种“救火式奔走”跑不赢古村落消失的速度,建立一个全国的古村落保护监督网络相当必要。如果一个县有一个志愿者团队,那么每个古村落都能有当地保护团队可依托。
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毅然辞职,全心投入公益事业。2014年11月,他发起“古村之友”公益项目。如今,古村之友已经在全国30多个省份,带动近10万人以志愿者精神从古村保护、古村创客培养、古村社区营造等多个方面推进古村保护与活化。
▲今年3月,中国古村之友会成立。
他说,“我们往往忽略了人民群众和社会资源的力量,而这些有着强烈自我驱动力的志愿者们正是古村之友的核心推动力。”
去年11月,古村之友还联合北大、清华、乌镇等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在乌镇举办了“首届中国古村大会”,以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为主题,探讨新形势下的古村发展再生之路。
现在,古村之友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古村救援机制,设立了公益诉讼专项基金,用人本主义和法律武器去保护它们。
古村落活化,手工是条出路
汤敏认为,古村落的活化不是“修缮如旧”,而是从文化、民俗、生活等多方面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村落。“手工艺是古村活化最核心的部分”,它贯穿着活化的每一个领域,农产、民宿、服饰……都与手工密切相关。手工不仅是一种物象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今年4月,汤敏在古村之友成员郑芬兰带领下来到贵州上甲,为保护与活化上甲布依族妇女传统制衣技艺而努力。看到老阿嬷在榕树下缝补鞋底的安详、年轻妇女在工作间缝制书皮的满足与欣喜,上甲布依族传统服饰本土品牌一点点步入正轨,汤敏看到了手工活化古村的希望。
▲郑芬兰与上甲妇女一起探讨、改良传统手工服饰设计。老人家做了一辈子衣服,试穿新衣的时候还是有点紧张。
然而像郑芬兰这样扎根乡村帮扶村民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返乡创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既要有坚韧的意志,复合能力,还要承担起自媒体营销与互联网推广工作。很多人在现实面前都却步了。
为了给古村培养人才,汤敏建立起古村创客基地,引入公益创投,设立创客基金,为手工艺活化项目搭建平台,对接资源。凭借在公益界的良好口碑,汤敏坦言自己还是很有号召力的。陈一丹基金会、腾讯基金会等,都为他保留了推荐名额。
▲拜访龙泉青瓷大师徐朝兴,探讨古村落手工活化点。
现在,古村之友已经与设计师、手工品牌开始因地制宜的活化尝试,寻找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云南民族扎染技艺的传承,结合本土元素与当代设计,制作出更符合当代需求的生活艺术品。同时与知名手工品牌合作,建立手工生产基地,打造一村一艺,挖掘每一个村落的核心手艺,形成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手工市场。
▲与村民一起盘扣子
古村活化的探索刚起步,汤敏充满信心。“如果能探索一条让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的力量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新路,形成一支庞大的古村创客大军,我相信每一个古村落都会活下去,并且活得很精彩。”
古村之友将继续践行“互联网+公益+古村”的运行模式,“+”号后面,未来还会加上更多,比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而这些则需要社会更多的帮助。
组委会报告
5月14日,汤敏先生将亲临“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现场,与你共话手工艺的活化古村之道。
全场通票:
价值699元的全程门票(含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电子门票+“匠心传承·日用之道”展览电子门票+国匠荣耀大师精品展电子门票)+会议当天茶点+深圳高铁站至会场的接驳车+价值20元手艺工场体验券+《中华手工》杂志+盛典礼品+会刊
企业报名:023-88739194
媒体合作:023-88739156
票务咨询:023-88739194
点击“ 这里 ”,有抢票惊喜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