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布艺”呢?坊间不外有这样几种说法:布艺就是类似于拼布的东西,也就是用花色好看的布做的生活用品或是工艺品;布艺是花型刺绣;布艺是印染等等,众说不一。下面就我的看法,从几个方面对“布艺”略作介绍。
一、布艺的概述、起源与发展
布艺,传统意义上的解释是指布上的艺术。布艺以布料为载体,通过刺绣、挑花、拼接、贴布等技艺来呈现出一件件布艺珍品,运用到生活中,不但美化了环境,还因为各种不同技艺的添加,增强了布料的使用寿命。
(刺绣IPAD套)
(拼布靠垫)
从人类学会了织布开始,布艺就已经有了雏形。《周礼》中记载“刻绘为雉翟”,意思是剪贴雉鸟于皇后的衣服上,这是最早的缝贴布艺。而最早在布料上刺绣的技艺出现在西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中发现了刺绣的印痕,就是至今还在沿用的辫子股绣。
(辫子股绣)
春秋战国时期的刺绣以服饰为主,价值昂贵。除了服饰外,战国中期还出现了刺绣小品——镜子袋,亦称镜衣。正面红棕娟绣凤鸟花卉纹,深黄娟衬里,边缘是条纹棉。
(镜衣)
到了西汉,刺绣以马王堆出土最为典型。同时出土的“衣物疏”竹简中记有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等刺绣名称。汉代遗物中出现的更多布艺制品中,多为日用品、香囊和梳妆袋等。
(长寿绣)
(信期绣)
(乘云绣)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织锦与刺绣等工艺都在宗教用物上作出了较大的投入。刺绣佛像之举,也称之为绣佛,以示虔诚。同时,因为刺绣技艺的精进,使得布艺制品更具观赏性和装饰性。
到了文化鼎盛的唐代,刺绣不光运用在绣佛上,还使用在服饰和日用品中,例如绣袈裟、绣袋等。“贴娟”和“堆绫”技艺在唐代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延续至明清时期,布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吉祥图案的运用更为兴盛。荷包、扇套等布艺制品,在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人不佩戴。
(荷包)
(扇套)
在现代社会中,不仅延续了传统布艺的技巧,更增加了现代艺术的基因在内,使传统布艺与现代布艺有了更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