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华夏
  • 商家入驻 登录 注册
  • 首页 >> >>
    一个制笔匠人的坚守


    一个制笔匠人的坚守

    1963年,张邦良在静观老街上开起了文具店。最初,店里以售卖毛笔为主,张邦良清楚地记得,1963年到1975年是文具店最红火的时候,18个制笔师,一年做40多万支笔,卖得一根不剩。

    在张邦良的记忆中,笔庄的有不少“粉丝”都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

    当地的一位退休教师,写得一手好小楷,一次偶然,到店里买了支笔,一经上手,爱不释手再也舍不得丢;一位与张邦良年纪相仿的老人,痴迷习字,多年来从德林阁买回300支笔,硬是四大名著,抄写了个遍;静观中学的几个孩子,第一次入店时还不会握笔,在张邦良的指导下,用店里的毛笔练习,逐渐掌握了书法的技巧,长大成人后,还把用静观毛笔写的字拍成照片,发给张帮良看……

    当时间走到上世纪90年代初,毛笔已并非日常书写的主要用笔,销路出现大幅度滑坡,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致使行业颇不景气。销路不顺导致产品下降,原材料地搜集也大打折扣,很少有人再如张邦良一般去专研技术;再者,制作毛笔工艺复杂,操作辛苦,寒冬腊月,一双手都要在冰凉的水中操作,生产效率低,产值却不高,因而一些大中型笔厂都先后停产或转产。

    在一片唱衰之中,互联网经济时代到来了,笔厂大部分的工人相继辞职,几位徒弟也纷纷转行,只剩下张邦良一人坚守,只是多年来挑灯守夜为一支支笔操碎了心,他的视力已经大不如前。

    一个制笔匠人的坚守

    一个制笔匠人的坚守

    “我们家世代守在这里制笔,感觉就是兜兜转转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从此,张邦良、胡云秀夫妻俩守着德林阁,一边制笔,一边销售。每天7点开门,雷打不动。“开店做生意就要起早,娃娃们上学难免有急需的时候。”静观镇中心小学就在100米外,张邦良希望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便利。话虽这么说,可是就在距离校门口50米内,就有大大小小两三家文具店。虽然说是为了孩子们,其实更多的是舍不得这家店,舍不得放下这份希望。

    该来的始终会来,当旧房改造的搬迁通知书摆在店门案头时,张邦良显得很淡定。

    一个制笔匠人的坚守

    张邦良与记者交流制笔工艺


    听到我们要来拍摄,张邦良不顾糖尿病引发的脚部水肿,在两个儿子——张华和张晓维的护理下,准时出现在这间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店铺门口。

    一个制笔匠人的坚守

    张家人在“德林阁笔庄”最后的合影,前排:张邦良、胡云秀夫妇

    后排:小儿子张晓维、张晓维妻子,大儿子张华


    “感谢你们,这么大老远跑来。”略带疲惫的张邦良用最简单的话语表达着自己的谢意,但是一提到自己的“宝贝儿”——静观毛笔,却眼前发亮,话匣子就止不住了:
    “你们看,好的毛笔能兜住墨水,而且随便怎么运笔,提笔时总能收拢。”为了拍摄效果更好,老爷子亲自握笔做着展示,他的字虽没有大师的精道,却也气势磅礴,自有一种格调。

    一个制笔匠人的坚守

    张晓维领着全家做着关门前的准备

     一个制笔匠人的坚守

    最后的致意


    刚过四点,静观正街便人群萧索,在几位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德林阁笔庄的大门上了封条,转身步入历史的幽寂中。此时长街深处传来的揉棉机单调的声音,分为引人侧耳——就像这条街上的大部分店铺和手艺,与当下文明格格不入,他们的价值留存在昨天,关于明天的向往,只能是一种期许,那么,就让所有的美好,都停留在今天、留在此刻。


    • 分享到:
    共有0条评论
    手艺网
    让手工艺实在一点,让技术控嗨一点,让生活文艺一点。这就是“手艺网”的初衷。 这里有专业实用的手工视频教程,有前沿的设计鉴赏,有传统手艺人的生活写照,以及手艺网团队小伙伴们的故事。 加入进来,我们一起搭建学习手工的专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