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华夏
  • 商家入驻 登录 注册
  • 首页 >> >>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谢凯  图/周建生


    对王超辉来说,2001年无疑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此前的五十多年里,他靠替人制作族谱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充实而平淡。


    2001年,一篇记录王超辉制作族谱经过的报道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名字开始频频见诸网络和报端;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宅也被政府高价收购,修缮后改建成了展馆;除了乡人熟知的“谱师”这一身份,他还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切都源于他在制作族谱时所使用的一项从祖上传下来的技艺——木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还活着


    王超辉生活的村落叫东源村,隶属于浙江省瑞安市平阳坑镇。和“东源村”这一行政称谓相比,当地政府力推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这一文化名片显然更有名气。来到村里的“中国木活字文化村展示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墨香,近200平方米的四合院里挤满了游客,有来自温州市区的学生,也有全国其他地方的游客。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王超辉正忙得不可开交,他所在的屋子被学生围得水泄不通。他冲我们挥了挥沾满油墨的手,算是打招呼。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3块嵌着字模和图案的字盘,虽然已经排好版,不过由于字模上雕刻的全是反字,让人一时难以认清印刷的内容。


    只见他用一把粗棕刷蘸上墨汁,在刻板上反复刷涂,然后把一张宣纸覆在上面,接着用另一把棕刷在纸面上轻轻上下扫动,直到纸背慢慢显出文字和图案的墨迹。等把宣纸轻轻揭下来,一首配有插图的陆游名作《钗头凤》呈现在众人眼前。扑面而来的墨香、典雅大气的老宋体字、端庄古朴的版式,让见惯电脑排版印刷的我们不禁眼前一亮,啧啧称赞。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等人群散去,我们才看到屋子两侧摆放着十多个乌黑的字盘,字盘的格局很像算盘,里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个个1厘米见方的字模。这些字模经过墨汁的长久浸润,如炭黑一般,只有用手指捏起来细看,才能看出是木头制成的。“刻木活字要用棠梨木,这种木头花纹细密,质地硬,浸墨后不容易变形。”王超辉说。


    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王超辉为我们演示刻木活字。他先拿起一个模坯,用毛笔在上面反写了一个繁体“谢”字。等墨汁干后,他拿起刻刀全神贯注地雕刻起来,只见他左手不停转动字模,右手稳准运力,刀尖划过,木屑纷飞。


    不到十分钟,一个方正而典雅的阳文繁体“谢”字便显现出来。王超辉介绍说,写反字和刻字,是木活字印刷最难的两道工序。作为一名谱师,刻一套总数有两万多个的木活字模是接活的基本硬件,按刻一个木活字模平均花十分钟计算,一天最多也就刻五六十个,刻完一套怎么也得一年时间。”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王超辉伸手让我们看他手掌里的老茧。然而,相比老茧,此时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在排版时如何从上万个字模中快速选出需要的字模呢?王超辉笑了笑,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份文稿走到字盘前。他左手执文稿,嘴里用方言念着“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


    右手快速而准确地在字盘上捡出字模,直接放入一边的空字盘里排版,根本不用仔细查验。等他捡完字模,我们对着文稿逐一核对,竟然没有一个捡错!见我们一脸惊讶,王超解释说,他念的是祖上传下来的“捡字诗”,一共32 160个字,基本囊括了大部分的汉字部首,字模都是严格按照这首诗排列在字盘上。


    比如,诗中的“君”是指把所有带有“君”字旁及字形与“君”相近的字放在字盘里的同一行,如“群”、“尹”等字。只要背熟了这道诗,对每个字模在字盘上的位置就能做到了然于胸。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刻字、选字、排版,在这里看到的每一道工序,都与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元代王桢在其所著《农书》中的描述如出一辙。置身于此,仿佛时光倒退了八百多年,当人们以为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只存在于课本中时,在浙南一隅的这个小村落里,还能收获一份“原来你还在这里”的庆幸和感动。


    以族谱为承载


        为什么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会在东源延续下来?这是几乎每一个到馆里参观后的人都会产生的疑惑。“修谱。”王超辉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道出了原由。


    据长期研究浙南族谱文化的吴小淮介绍,浙南一带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当地的先民要么是在宋代以前为避战乱迁到闽南地区,然后在明清时期再迁到浙南一带,要么是在北宋南渡时迁徙到此定居。颠沛流离、聚族而居的生存背景,造就了当地人强烈的宗族观念,“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即使在“文革”期间,这一带的修谱传统也不曾中断过。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王超辉家族的《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了木活字印刷术来到东源的历程。元泰定元年(1324年)前后,作为王氏第11代的王法懋就已经在福建安溪一带以修谱为业。清乾隆元年(1736年),王法懋的后代王思勋带着子女迁居到现在的东源村,同时带来的还有用木活字印族谱的手艺。


    在之后的三百多年里,这门手艺在东源王氏家族中传承了十余代人而从未中断,还通过联姻、收徒等方式,让这一技艺在一些外姓家族里也传承了好几代。如今看来,正是由于谱师在替宗族修族谱、理血脉的时候,在日复一日刻字排版的动作中,无意间守护了华夏文明的一点星光,让它在历史长河里安静地闪耀着,一直延续至今。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翻开展馆里收藏的族谱,在每一本的扉页上都可以见到“平阳坑镇东源村××梓辑”的落款。古人以“付梓”来称呼刻字印刷,而“梓辑”则是东源村的谱师对修谱全部程序的概括性称谓。


    据王超辉介绍,完整的修谱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清谱稿,第二阶段是备字印刷,第三阶段印本加工,前前后后共有20多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讲究。刻字印刷只是族谱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出一本让客户满意的族谱,谱师还要熟悉甲子纪年、认识冷僻字和异体字、了解古文语法,甚至能撰写古文。事实上,东源谱师中很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念过几年书。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东源谱师除了在瑞安本地编印族谱,还到浙南各县市甚至福建、江苏、湖北等省接业务。他们食宿都在宗族祠堂里,修谱时间随宗族人数而定,短则数月,长则经年。待一本本精美族谱问世,谱师还要举行盛大的“圆谱”仪式。在鼓乐齐鸣中,新族谱被摆在祠堂的主祭案台上,享受香火供奉。谱师则披红绸、坐上位、听赞颂、纳红包,长时间的辛劳也在喜乐的氛围中烟消云散。


    在东源,木活字印刷和修谱就这样结合在了一起,成了谱师必须掌握的谋生技艺,并且借助于修谱这一行业延续至今。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受欢迎的铅活字


    在东源村,听到最多的还是“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木活字印刷可能已经见不到了”这样的感叹。打听之后才明白,原来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铅活字排版已经在当地谱师中流行起来。


    “关键是木活字印刷的时间成本太高。”王朝辉为我们算了一笔账:采用木活字印刷,一个熟练的谱师一天最多印三四版,一年最多可做46本族谱,按一本族谱收费5000元计算,一年下来赚的钱仅够一家人的日常开支。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潘朝良是东源村较早采用铅活字印刷的谱师,“虽然我也是木活字印刷技艺的传承人,但现在主要还是用铅活字排版,有时也用电脑排版。”潘朝良说,谱师的收入主要依据宗族人丁的多少而定,通常一个家庭的都有两三千人的规模,采用电脑排版、铅活字印刷和木活字印刷的报价相差很大。


    “打比方说,电脑排版我要收8块钱一个人,铅活字印刷就要10块钱,而木活字印刷就不能少于15块钱。制谱之前,我会跟宗族的人讲清楚,他们喜欢哪样我就按哪样做。不过,从近几年的生意来看,大多数宗族都会选铅活字,选木活字排版的连一成都不到。”潘朝良说,采用铅活字排版修族谱,如果业务不断,一年可以接十几个,轻轻松松挣十几万。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铅活字印刷也受到一些新入行谱师的欢迎,在他们看来,刻木活字手艺难学,没有多年的刻苦努力不可能学到家;印刷时对用墨量、刷墨力度的要求也很高,即使手艺再精湛,印出来的文字也会有大小、深浅的区别。“铅活字就不一样,现在可以向铸字师傅订字,字体大小规格统一,也不需要印刷技巧,即使是外行练习几下就会了,而且印出来的字墨色均匀、大小统一,更木活字印出来的更漂亮。”一位刚入门的“谱师”说。


      相比于其他谱师的“与时俱进”,王超辉显得有些固执,他是目前东源唯一一个坚持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谱的谱师。“懂族谱的人都知道族谱要讲究古意,只有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才相配,铅字印的虽然好看,但完全没有木活字印的宝贵。”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光芒背后的无奈


        东源村并不大,200 户左右,人口不到1800人,如今做谱师这一行的约有60人,其中能够掌握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艺的不到20 人,再经各级政府的认定,最终确认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人只有11 位,并且年龄都在60岁以上。


        今年81岁的林初寅老人也是东源木活字印刷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虽然如今他已不再接活,但带有徒弟,不过都是上了年纪的。“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干这行,又脏又累,他们随便在外面找个工作一个月就能挣几千块钱。”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林初寅老人有3个孩子,虽然他们早就学会了用木活字印刷修谱,但如今没有一个以此为营生,全到外地打工去了。“在现有的11位传承人中,几乎都没有子女接班的。”瑞安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郑建俊无奈地说。


        虽然如今在浙南地区修谱仍是一种常态需求,但20~30年的续谱间隔和服务地域的有限性让修谱的需求并不旺盛,村里的年轻人还是选择了外出闯荡。


    2008年,木活字印刷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把培养传承人作为保护木活字印刷的当务之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的措施,如带一个徒弟政府每年给予传承人7000元的经济补助。此外,当地政府也考虑将东源村作为古籍印刷点进行扶持,在印刷族谱之外,利用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技艺承接各种古籍书的再版转印业务。


    藏不住的千年墨香


    然而,就像林初寅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现在,国家要我们传承木活字印刷技艺,但老实说,我们这些传承人并不想做,因为根本挣不到钱,没有实际利益,传承就很难做下去。”


    木活字印刷技艺之所以能在东源保存下来,原因就在于浙南一带的修谱习俗。如果当地政府能补贴木活字修谱,以利益为驱动,让更多谱师或宗族在修谱时主动选用木活字印刷,这样的保护措施,或许更有效。


    • 分享到:
    共有0条评论
    手艺网
    让手工艺实在一点,让技术控嗨一点,让生活文艺一点。这就是“手艺网”的初衷。 这里有专业实用的手工视频教程,有前沿的设计鉴赏,有传统手艺人的生活写照,以及手艺网团队小伙伴们的故事。 加入进来,我们一起搭建学习手工的专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