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华夏
  • 商家入驻 登录 注册
  • 首页 >> >>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文图/ 余婷婷


     一把油纸伞, 40年情意结


         杭州,是为雨而生的。杭州的雨下得轻盈,雨丝密密斜织着,空灵、轻柔又宁静,房屋、远山以及古树,都朦胧起来。


         时值深秋,西湖边的群岚已有叠彩的景致。乘车出城,沿着天目山的山脉一路向西四五十公里,过了瓶窑镇,城市景观逐渐淡出后视镜,两边只剩下山峦绵延。余杭、临平、富阳一带,盛产竹子,竹业繁荣,也是杭州油纸伞的诞生之地。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走到水泥路的尽头,纸伞之家——余杭油纸伞传承展示基地就到了。这里是西坞村,近年来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找上门来。所谓传承基地,其实只是一栋两层的民宅,斑驳的墙体显示出它已经有些年岁了,这是余杭油纸伞的传承人刘有泉的老宅子。眼前的老人家清瘦但精神矍铄,很难想象他已经74岁了。


       “小时候用过的,是好东西,不能丢。”说起油纸伞,老人家滔滔不绝。刘有泉没有想过,十年前简单的一个举动,促成了一门古老手艺的新生。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自春秋时期鲁班之妻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至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到北魏时“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纸造成伞”,油纸伞在中国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使用已有千年之久。追溯油纸伞的渊源,史料也常常落入烟雨江南。据记载,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杭州最早的油纸伞店。当时有渔船伞、文明伞、大红伞等多个品种。


        在刘有泉的记忆里,儿时油纸伞家家都有。生活俭朴的人家,一把伞修修补补,能用上好多年。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受工业伞的冲击,余杭油纸伞几乎绝迹,老艺人纷纷转行。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2006年,已经64岁的刘有泉原本该安享晚年,却怎么也放不下纸伞的情结。2006年12月,在余杭区政府组织的一次老干部座谈会上,已经“无业一身轻”的刘有泉,提出复兴油纸伞制作工艺的想法,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肯定。12月7日,《城乡导报》头版报道了《寻找制伞师傅恢复“余杭纸伞”》。12天后,散落在各地的制伞手艺人,寻着报道找了过来。刘有泉腾出自己的祖屋,作为制伞的作坊。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事实上,刘有泉的油纸伞梦,已经藏了近30年。1982年,刘有泉动了复兴油纸伞的念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不能就这样失传了。”他一声不响,独自跑去富阳找到制伞手艺人,买了一百把伞骨。当时厂里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过十来元,那一百把伞骨,花去了100多元。


        刘有泉读过初中,当时在村里算“文化人”,1982年适逢改革开放,浙江乡村普遍兴办工厂,他被选作涂料厂的厂长,一百把伞骨只能被放进闲置的仓库,这一耽搁就是24年。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戴着老花镜,满头银发,刘有泉回忆起这一生,做过木匠,刷过涂料,办过七八个乡镇工厂,却不知为何对油纸伞情有独钟。2006年,作坊里共有5位老人,年龄加起来超过300岁,从劈竹子、熬桐油开始,一点一滴打捞记忆里的那些工序。2007年,余杭油纸伞被纳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后的几年,几位老手艺人在村里收徒传艺,但徒弟的平均年龄都在50以上。尽管如此,余杭纸伞仍在这深山的村子里缓慢但笃定地延续着。刘有泉心里其实不无担忧,如果没有接班人,纸伞也难逃失传的命运。


         2015年,刘有泉的孙子刘伟学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个90后,辞去了工作,回到西坞村,跟着爷爷做油纸伞。26岁的时尚青年与74岁的鹤发老人,因为一把油纸伞,弥合了代沟。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90后艺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余杭纸伞制作工序很讲究,完整算起来,有72道。冬天的竹子韧性足,是上等的材料。余杭纸伞坚固耐用,与选材密不可分,只有六年以上的毛竹才适合做伞骨。砍下竹子之后,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用定制的刮刀“刮青”。直至竹子滑溜光净,劈开做伞骨,而这只是准备工作。一根竹筒要被劈成50根左右的伞骨,再由经验老道的师傅进行锯槽、打眼、穿伞和倒骨等工序。经历这么一番折腾,伞骨才算完成。“为了保证手工艺的质量,我们会淘汰掉所有略有瑕疵的伞骨,次品率有时接近50%。”刘伟学说。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接下来是糊伞。传统的余杭纸伞选用上好桃花纸作为伞面,通过浸入柿子漆,一张张粘贴在伞骨上。刚粘好的纸伞不能直接在太阳底下晒,要在室内吊起来阴干。等伞干透了,就轮到画伞和上桐油漆等工序了,桐油和清油要一层层均匀地刷在上面。一把油纸伞从选竹到上油,纯手工要10到15天。 


        和所有的手工艺一样,每一道工序都有它的路数和秘密。以制作伞骨为例,竹子并非直的,穿伞的手法不对,就可能合不上;传统的桐油要自己熬,配料的比例全靠手艺人拿捏,依靠空气的湿度调整火候……刘伟学花了一年,才逐渐摸清楚制作伞的工序。纸伞技艺一直以来都是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学徒要花3年的时间才可出师。


    对于刘伟学而言,困扰他的除了如何做出一把好伞之外,还有如何让余杭油纸伞能体面地活下去。在大学里学美术的他,开始对传统的纸伞进行大刀阔斧的“现代化改良”。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他拾起一把喷绘了动漫人物的伞,这是他们和一家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的周边产品。“传统的伞面绘画,主要为山水画或者花鸟鱼虫,不一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使用起来和服饰、环境不协调,那样一把油纸伞只能止步于工艺品。”刘伟学说。


    在伞面上,他大量尝试简单的线条、几何图案、纯色。刘伟学的后备箱里,放着一把自己日常使用的油纸伞,伞面是赭红色,伞柄是一秤杆。“类似于赭红色、藏蓝、黑色等色调,即使日常使用也没有违和感。”他甚至考虑,在伞柄上融入皮套、铜片等元素。


    传统的余杭纸伞,使用富阳所产的桃花纸,纸张很薄透。现在他采用的是桑皮纸,纸张韧性足,中间可见清晰的纤维结构。制成伞面后,在光下,可以看到独特的不规则的纹理。工作室内光线昏暗,但仍可见一些制作好的伞柄光泽鲜艳。刘伟学解释称,这些伞柄,他采用了制作“竹笛”的工艺,刷上了一种独特的清漆,使之光泽细腻。此外,他认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并不喜欢桐油的味道。传统油纸伞的桐油味经久不散,在几经实验之后,他决定采用木蜡油。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刘伟学给余杭油纸伞注册了一个品牌——“人间品”,寓意人间美好而平凡的物品。在主页上有一行字:“研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试图给古老的油纸伞注入全新的理念。对传统手工艺进行现代化的改良、引入时尚元素、进行全新的文化诠释……


        尽管每一次改造,都遭遇老手艺人的质疑,但“要让油纸伞能回到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这才是复兴传统手工艺的应有之道。”刘伟学说。


    纸伞新生,百花齐放


        杭州,作为旅游文化名城,油纸伞早已进入旅游衍生品开发之列。杭州市政府也一直在探索油纸伞及其他手工艺的活态保护方式。杭州拱宸桥西侧,有一处老厂房改造的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馆中生动地展示了烟雨江南衍生出的独特伞文化,伞的审美、伞的诗意和伞的象征意蕴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碾压出一道独特的文化轨迹。


    伞博物馆旁,有一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如果运气好,能碰上分水油纸伞的第七代传人余万伦在现场传艺。分水油纸伞,也就是四川的泸州油纸伞,与余杭纸伞的制作技艺大同小异。5年前,余万伦和妻子来到了陌生的杭州。一盏明灯,一根伞骨,一把彩线,开始了油纸伞的传承和推广。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现在他们在杭州有两个店,一个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个在手工艺活态馆,展示油纸伞制作的所有工艺。今年G20峰会期间,记者团和土耳其总统夫人阿米娜·埃尔多安曾携女儿、国家使者等先后来到杭州手工艺活态馆。阿米娜·埃尔多安夫人对油纸伞制作工艺十分感兴趣,她不仅询问了具体的制作工艺,现场观看了制伞过程,还收藏了一份油纸伞礼品。


    与刘伟学大刀阔斧的创新不同,在80后余万伦的心中,传统油纸伞本身已经足够美,只是待人去识得。他制伞,每道工序都坚持古法,伞骨如何选材,桐油如何熬制,伞上意境悠远的山水画,都维持着千百年前的模样。每一把伞,都是从宋词的绮丽里走出来的伊人。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刘伟学尊称余万伦为“老师”,在他看来,尽管路径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殊途同归——让纸伞新生。

    伞骨铮铮,桃花笺上无限风光,烛火下一遍遍烘烤,余杭纸伞,又在老师傅们的手里复活。时代在快速更迭,在保护与继承、重生与裂变之中,这些年轻人仍在一遍遍叩问,一定要问出一个传统的未来。


     

     一把伞油纸伞,40年情意结


    • 分享到:
    共有0条评论
    手艺网
    让手工艺实在一点,让技术控嗨一点,让生活文艺一点。这就是“手艺网”的初衷。 这里有专业实用的手工视频教程,有前沿的设计鉴赏,有传统手艺人的生活写照,以及手艺网团队小伙伴们的故事。 加入进来,我们一起搭建学习手工的专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