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脱蜡铸造法(Pâte-de-verre)是琉璃艺术的制作技法之一,在其主要的过程中,所需的耐火石膏模是经由蜡膜加热后脱除取得,再经由琉璃原料铸造而成为琉璃作品,故名"脱蜡铸造"。此技法的优点是可以极精美细微地呈现作品的细节,无限拓展琉璃的创作空间。
十九世纪,法国以"水晶粉脱蜡铸造"重现三千多年前古埃及失传的脱蜡铸造技法,新艺术(Art Nouveau)时期,这个技法被推动复兴,技术的革新促成了整个欧洲的琉璃创作焕然一新。
根据目前出土的文物证明,中国在汉代就已娴熟这个技术,但汉朝以后就失传了,成为中国工艺史上断线的遗憾。直到1987年,琉璃工房以复兴中国琉璃艺术为已 任,将几乎被遗忘的脱蜡铸造法,重新延续,中国琉璃自此展开新的艺术旅程,因为如此,今日华人地区超过百家以上的琉璃工作室,也同样使用这个技法。
琉璃脱蜡铸造法的工序十分复杂,需经过十二道工序方能完成一件作品,每道工序都不能有任何失误,否则易使作品碎裂、或产生不规则气泡或杂质。
设计并精细雕塑原型
在图纸上设计出琉璃作品的造型,并依据设计稿,使用木栉土及各种雕塑工具,雕塑成立体的造型。
涂抹多层硅胶膜
以硅胶均匀涂抹在雕塑原型上,依据作品的大小,必须重复均匀涂抹三至七次,每道厚度须一致,避免造成腊液外漏,待硅胶膜干透后,脱出木栉土的雕塑原型,取得硅胶膜。
灌腊
因硅胶膜较软,容易变形,因此会先在外层加套普通石膏模,作为支撑与固定;然后将融化的高温腊液慢慢地灌入硅胶膜中。
脱硅胶膜,取得完整的腊型
等待温度徐缓降温,将硅胶膜小心取下,即得完整腊型。
精修腊型
因为灌腊的过程中,作品的造型可能会些许失真或出现瑕疵,影响了作品的整体形态,因此必须将腊型精修,恢复成雕塑原型应有的精致神韵。
腊型翻制耐火石膏模
将腊膜置于木板上,以铁片围绕着,在铁片与腊膜之间灌入耐火石膏液。
蒸汽脱腊,取得耐火石膏模
待耐火石膏模凝固后,运用高温蒸汽将石膏模内的腊膜溶解成液体流出,取得耐火石膏模。
窑烧
依据作品的造型与定色,准备琉璃原料,并且将琉璃原料放置在耐火石膏模内,进入窑炉进行烧结,透过温度的控制,严格观察溶解状况,使得琉璃得以准确流至模中的每一个细节,又不与模壁融合。每件作品的烧制时间都会因其设计、作品尺寸、颜色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少则十几天即可出炉,多则数个月不等。
二次烧融
此部份指的是原料烧结部份,在1,400℃的高温下,将硅砂、氧化铝、钙、钾等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原料进行烧融,制成不同颜色与形状的琉璃作品。
脱除耐火石膏模
烧制完成后,待作品徐冷,进行拆除耐火石膏;因琉璃易碎,这个过程需要高度的耐性与准确的力道。
进行细节修整、研磨及拋光
此时的琉璃作品已经成形,但仍需要经过数道的手工程序后,才能完美呈现作品的质感,包括切除铸口的多余部份,调整高度与水平位置;再进行细修、研磨及拋光处理。
最后品管包装,然后镌刻签名
严格的检验步骤,包括有无多余的气泡、断裂、刮痕等,经过品质审核认可,完成刻字,正式成为琉璃工房的作品。
琉璃工房最大的感触,是我们知道在汉代时已有了琉璃的名称,后来接触到脱蜡铸造法,原以为只有西方才有脱蜡铸造法的技术,是日本学者的提醒,才知道原来中国古代便已有相同的技术了。我们最大的感触是,琉璃这个概念,这个工艺美术,在中国历史中完全中断了。
工艺美术,首先是“材质”,从不同的材质去发展出适合各种材质的各式的技法,人必须要靠动手作,亲手作,透过学习与创作,才能改善技法,发展出作品。比如陶艺家,要透过亲手的拉胚、窑烧,才能是真正的陶艺家。不亲手作,是无法真正掌握这个材质这个技法的。
第二,工艺不能脱离过去、对历史的观照,工艺要学习观照,要有历史的基本素养,知识还不够,还要有历史的心态,如此才能与过去连结,拒绝了解历史,就会自我孤立于外。藉着动手作,会磨成一个心态。学习过程中,最多的就是挫折与失败,要不停坚守,承受失败,愿意去学,人会在过程中磨得谦虚,“我”变得很小,因而会对外界关心,也不断学习。
工艺美术的特殊价值,第一是动手作,第二是学习,第三是对历史的观照。过去有些不外传、自认为最好的心态,是造成古代工艺失传的重要原因。现在德国仍然有师徒制(master-apprentice)的传统,手把手的带领,有些东方禅的概念技巧。技巧发展后,还要注意不要眼光如豆,会容易走进死胡同里。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下,即便不是一个好的工艺家,也应会是一个好人,这是一个好的伦理的观念,也是琉璃工房所希望强调的。伦理对工艺美术是重要的,为什么叫琉璃工房?因为我们希望作一个学习的人,而不是一个艺术家。
琉璃工房作品的底部,都刻着一个用钢钻镌刻的号码,如"68/2750",表示这件作品限量制作2750件,68,表示是第68件。
为什么要限量?它节制了无限制销售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作品的可能,而必须永远不断地创作。
一件琉璃作品上市之前,至少经过六个月到八个月以上的设计、企划与制作的过程,皆是难以预估的投入。万一受到热烈的欢迎,譬如:"大声合唱一首歌"、"生生不息",限量件数销售一空,必须补上这些绝版的款数缺。
琉璃工房浪漫的理想里,"琉璃"永远应是深深依附在学习和领悟的过程中,是一种良知,一种自省。人若傲慢,常忘了"无常",忘了生命脆弱。创作过程没有了悲悯,人的灵魂,付之阙如。
以利润主导一切的量产制造模式,显然完全违背琉璃工房的"创作意识"和"大我关怀"。 1987年开始,琉璃工房在一片嘈杂喧闹的市场,为自己灵魂,设立了永远不悔的自我警示。
-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