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华夏
  • 商家入驻 登录 注册
  • 首页 >> >>
    璧山微雕:刻刀下的微观世界

    文/网友供稿


    璧山微雕:刻刀下的微观世界

    璧山微雕:刻刀下的微观世界

    璧山微雕:刻刀下的微观世界

    璧山微雕:刻刀下的微观世界


    我们常常惊异于北宋画家张择端竟能在宽24.8厘米、长525厘米的《清明河上图》里,描绘出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浩淼的城市风貌与世俗民情,但若是将《清明上河图》再缩小 100倍甚至10000倍,又该是怎样的神乎其技?


    微雕就是这样的艺术,它能在一粒米、一颗芝麻大的象牙片上,甚至一根发丝上,刻出诗词书画、山水花鸟……



    微雕起于殷商

    2008年8月10日,凌晨4点,瞿仁伟那间十几平米的工作室里,灯亮了整整一夜。

    时值酷暑,气温高达38℃。瞿仁伟满头大汗,鼻梁上的眼镜因大汗滑到了鼻翼上。可他却不敢轻易擦拭,生怕一个分神,刻刀偏移,致使整个作品前功尽弃。


    此刻的瞿仁伟,心神皆静,心无旁骛。他屏住呼吸,凭借意念微动手指关节,把全身心的力量暗暗送至肉眼根本无法看清的刀尖,在象牙上一刀一刀扎实地游走着。此时此刻,一切都停滞了。

    当他用刀尖刻下自己名字的最后一笔时,瞿仁伟欣喜若狂,他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走到窗前,凝视着窗外第一缕晨曦,久久不语。就在这天晚上,瞿仁伟终于完成了总共耗时3年的微雕作品《佛牙六六大顺》。

    在1.1米长的整象牙上,刻下了由金刚经、楞严经、佛说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南无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六祖坛经等80多部经文、60多万文字组成的“南无阿弥陀佛”和“唵嘛呢叭咪吽”十二字。


    2012年4月,在“第五届中国(重庆)工艺品、礼品及家居饰品博览会”上,《佛牙六六大顺》以其精湛的微雕工艺吸引了最多的顿足观赏,也是本届博览会上身价最高的展品。也正是因为这次受邀参展,让一向低调宁静,只埋头微雕的瞿仁伟火了起来。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回望3000多年的微雕历史,从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微刻,到明代最著名的立体圆雕《核舟记》,再到如今在头发丝上刻画诗词,无数人加入过微雕这个行业,但最后能坚持下来有大成就者却寥寥无几。瞿仁伟之所以能在微雕上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与他执着、宁静的性格密不可分。


    精品出于宁静

    瞿仁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爷爷和父亲是学医的,母亲是女子中学毕业。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优良,因为“文革”的关系,他只念到了夜大,成为了一名技术员。从小练习老家荣昌的民间拳法缠丝拳,文武皆通的他却酷爱书法,平时总是将工作时的废纸用作练书法的草纸。正是几十年深厚的书法功底,为瞿仁伟以后的微雕生涯奠定了基础。


    30年前,瞿仁伟在书法杂志上偶然看到一幅微雕大师的作品,被微雕的精美深深震撼,于是便开始自学起来。先是刻石块,再是刻木雕,再到刻象牙,甚至是刻坚硬的瓷器,还有头发丝。曾经为刻木雕还自己跑了几十里山路去挖树。


    寒来暑往,瞿仁伟每天都坚持雕刻10小时,如今已60高龄的他,午夜12之前都没休息过。他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精力真旺盛,那时每晚都是两三点才睡,现在不如年轻了,最多也就是创作欲望来了偶尔熬个夜。


    因为《佛牙六六大顺》展出的轰动,一时间,找瞿仁伟采访的媒体多了起来。大家也在惊叹,原来重庆本土也有如此厉害的微雕大师。作为一名传统的工艺人,瞿仁伟并未因知名度的提升而目空一切,他依旧把自己的时间都耗在了作品上,而不是走穴,做广告。他连颁奖都不愿意去,他觉得那也是浪费时间。对于荣誉,他不看重,他说,一切让作品说话。


    瞿仁伟看似不会经营,实则是守住了一份宁静,在宁静中,他才能出真品、精品。长年累月的的付出,瞿仁伟不与任何人争锋,却在不知不觉的努力中,成为了国内少有的集牙雕、瓷雕、木雕、发雕、微书于一体的微雕全能大师。


    瞿仁伟在牙片上雕刻得比较多,牙片的材质适合打磨也就比较合适进行微雕。他在牙片上膜刻了很多名家的画作,如傅抱石、李可染的作品。先刻,然后着色,一个几厘米长宽的牙片能微雕出一副大型画作。不仅是雕出来,他还能将自己的微雕作品放大到很多倍,这在一般微雕者是没有那个自信的。不但不走样,而且放大后的效果和真画差不离。这也就是瞿仁伟所追求的境界。


    瓷雕和微书是比较难的,因为瓷器的硬度高,在选择瓷器上,瞿仁伟没少费工夫,他去全国各地买瓷器,挨个试验出哪家的陶器比较适合微雕。在瞿仁伟家中,记者见到一个“佛”字,构成佛字的是微字,内容是一部金刚经。瓷碗的内侧一圈是108首唐诗,不过瞿仁伟只刻了107首,他说每个人心中还有一首。


    微书的难处在于要蘸墨,墨多了就滴在宣纸上,作品就报废了,墨蘸少了,就写不清楚。


    头发丝上的微雕难度也是很大。而瞿仁伟一样把它攻克了。一首五言绝句,四句竖排排列,工整刻写在一截长仅1厘米的头发丝上,观赏要用显微镜。


    “他研究在头发丝上雕刻费了很多时间和心血,有一天夜里三四点,他十分兴奋地把我叫醒,因为他研究成功了怎么在头发丝上雕刻,他很高兴,希望我和他一起分享,他这么兴高采烈的时候是很少的。”瞿仁伟的妻子说。


    瞿仁伟豁达、忘我的禀质和他对微雕艺术的一往情深和痴迷,让他在精益求精的钻研中领悟到了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的证书:重庆市第一届美术工艺大师的评选瞿仁伟排在第一位,2001年被评为“市优秀民间艺术家”,2002年被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授予“杰出艺术家”称号,早在2006年瞿仁伟就代表重庆参评微雕“国大师”。

     

    大师是怎样练成的

    微雕之所以令很多人望而却步,总的来说是因为它的门槛太高。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微雕大师,而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人,微雕家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书法家。


    微雕细刻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刀代笔,即用刀将书法、绘画按照科学的比例刻到象牙片等载体上去。因此,书画的基本功是学徒的第一功底,对书画的结构、线条、意境的精髓把握得当了才能再学其它。瞿仁伟告诉记者,书画底子差了,不论如何隐藏,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下一放,拙劣的笔势都无所遁形。


    既为微雕,重在“微”字,当然越小也就越难。小的程度取决于作者对多种道具的熟练运用以及细心耐心程度和入静功夫。


    欲善其工必利其器。要想刻得更小,学徒就必须根据不同材质选择不同刀具。刀具太软,吃不进去;刀具太硬,一碰就崩。瞿仁伟本身就是做刀具、荚膜设计的,他的“笔”都是自己设计制造,其中微书使用的自制毛笔,只有筷子一样粗细,笔头插了特定的几根毛。瞿仁伟说,只有这样的笔才能写出笔锋苍劲的微形书法。


    操刀的功夫就和书画的基本功以及目力、耐力有直接关系了。璧山另一位微雕大师潘启慧说,微雕看起来细如纤尘,但纤细和柔软的后面是刚强与博大,手指承有千钧之力,应绝对稳住,既有松,又有张。特别是进入工作时,必须敛神静气,思想高度集中,呈人静状态,因为哪怕轻微跳动或稍有散神,刀下就会混乱,而且还不能修改。怎么减缓脉搏跳动频率,控制手指颤动,这对许多微雕艺人来说,都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秘而不宣的事了。


    要是具备以上几个方面微雕素养,也就离“大师”不远了,作为一名微雕大师,还得拥有上色的本领。


    微雕的上色也很具神秘色彩,使用几根毛或一根狼毫破成几份上色,一根毛上的颜色很容易干,干了染不上去,稠了色彩外溢,要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如果把墨骨掩盖了,也就等于将刻过的刀痕埋藏了,就很可惜。国画有国画的上色标准,油画有油画的上色要求,至于上色的具体手法,却又是讳莫如深的事情了。潘启慧说,微雕作品完成后,不要随意上色,因为色彩的运用,时常会破坏质朴美,且往往又是掩盖刀法上瑕疵的笨办法。好的上色既能体现作品的层次感,又能突出它的意象美来。


    采访结束时,记者再次拿起放大镜细细欣赏了被缩小了一万倍的《清明上河图》。仿佛穿过了时光的隧道,随着人马车流、汴河桨声,进人了12世纪的东京都城沐梁。城头观景,河下灌足,矶畔磨刀,楼台听戏。拱桥上下,行人与船夫彼此答应声声入耳;衙门侧旁,几个差役正打磕睡,蔚声可闻;十里长街,艺人说书,小贩叫卖,驴马嘶鸣,丐人乞讨……汴河岸边的渔船上,主妇正提桶舀水。看到此处,似乎真切地听到了那舀水声。芸芸众生,忙忙碌碌,似乎亲历了一次人间世俗的喜怒哀乐。




    • 分享到:
    共有0条评论
    手艺网
    让手工艺实在一点,让技术控嗨一点,让生活文艺一点。这就是“手艺网”的初衷。 这里有专业实用的手工视频教程,有前沿的设计鉴赏,有传统手艺人的生活写照,以及手艺网团队小伙伴们的故事。 加入进来,我们一起搭建学习手工的专业平台。